帖木兒消失後。
隨著他的子孫各自稱汗,陷入了分裂之中,不少的勢力趁機互相攻伐,亂中取利。
米里還率先投奔了大明,不久後,欽察地區的斯拉夫人使者也來到撒馬爾罕,朝拜大明皇帝,與大明有了官方的接觸。
木鹿坐落於中亞後世土庫曼馬雷省的一個綠洲城市,此地古城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之間,是古代唐朝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屬於東西方之間必須要拿下的要地,只有拿下此地,才能圖謀馬什哈德。
歷來。
從東至西或者從西至東,除了北邊的欽察之地外,要麼透過木鹿地區,要麼透過赫拉特地區,其餘的路線太過費時費力。
朱棣在昭告天下,成立撒馬爾罕都司和各地宣慰司後,解決木鹿和赫拉特,成為了首要目標。
金忠說道。
“我軍不打,敵方自潰,反之,敵方反而合力對抗我軍。”
指著輿圖上的形勢,金忠認為應讓緩一緩,帖木兒的孫子們之間的鬥爭,已經迫在眉睫,明軍不應該此時插手,反正形勢對大明有利。
朱棣認可了金忠的意見。
分封各地後,也開始了在地方上的治理。
朝廷內地的官員們,大量的湧入此地。
根據朝廷當下的潛規則。
第一等功績,就是在邊疆地區做官,越偏遠的地方官,經過考核後,分為上中下三等,與內地的比較而言,每等都要高一級。
地方官是如此,朝廷中樞同樣如此。
大量的朝廷官員外放,首選是偏遠邊疆地區,或三五年,回到朝廷後,從治理地方經驗,乃至資歷威望等,都升上了一個臺階。
改變了以往朝廷的政治風俗。
比如內閣。
明中後期的內閣,必須是翰林出身,也就是科舉一甲,而一甲只有三人,未免太少,於是給了二甲三甲進士們第二次機會,制定了庶吉士制度。
雖然翰林院在六部和朝廷中樞,獲得了大量觀政的機會,與地方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可終歸沒有實際主政一方的經驗。
包括張居正,也是透過遊歷地方數年,這個經歷,給了張居正很大的幫助。
那麼現在的明朝內閣。
雖然還不具備擔任朝廷中樞首爾的重任,但地位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經平齊六部之言。
內閣第一批閣員紛紛外放地方,許多人猜測,要不了多少年,內閣制度會形成明確的規定,並且升格到第一的位置,成為了許多人眼紅的所在。
從朝廷到地方,在朱高熾的引導下,重視起了主政一方的經驗。
內地縣到州府,雖然削弱了官府的不少權益,可主政官的地位卻日益抬高,又和太祖皇帝時期不同的風氣。
老百姓不願意離開內地,因為他們在內地的生活更安逸,哪怕邊疆地區給了很多政策,也沒有吸引走多少的百姓,但是官員們不同。
官員們對外放到邊疆地區,抱著熱情的態度。
不過朱高熾也並沒有太高興。
官員們去邊疆,多少是為了撈資歷,不像百姓遷移邊疆,能紮根在當地,為當地帶去生產力,是截然不同的性子。
如何讓軍戶和民戶同意官府的遷移,已經是大明朝廷越來越頭痛的事情。
要塞設立巡檢司,部分地區設立兵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