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十幾年下來,西域行省已經開始具備了朝氣,處處有復甦的跡象。
而撒馬爾罕作為西邊的政治中心,也不過如此罷了,更不用想別的地區,恐怕更為的貧瘠,難怪軍隊的軍人們,大多不願意留下來。
西域行省的人口。
除了部分的民戶,大頭就是軍隊中計程車兵留在當地,結婚生子,或者把內地的家眷遷來,有了人口,才有了生產力,經濟才能提升。
這是大明當下主要遷移人口的方式之一。
透過生產發展來治理當地。
效率雖然緩慢,但是與內地經濟物資形成互補體系,百姓安居樂業,地方欣欣向榮。
曹端沒去過巴里黑地區,但是對方這麼介紹,曹端已經想象出來,無非是十萬大山這樣的環境罷了,也就是官有萬兵,我有萬山的地方民謠。
理論在古代雖然沒有,但是遊擊現象本身就是存在的。
猶如古代沒有四大發明的說法,可不代表古代就沒有了火藥指南針這些。
“所以帖木兒的屠戮,雖然打敗了地方上的武力,卻沒有收復地方上的人心,於是見到我王師,各地才能蜂擁而至的追隨,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曹端感嘆道。
王大炳點點頭,滿臉的認可。
眼前的先生從來不揚言,非常的低調,可每每話語中能一針見血,與之交談,令人愉悅,是個有大本事的人,王大炳毫不懷疑。
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盡了一切道理。
當初朱能元帥在此地的時候,彷彿天下皆反,處處都是敵軍。
可隨著大明的治理,越來越多地區恢復了和平,百姓們放下了武器,並且不少的百姓加入了大明,特別是大明工局成立的莊園。
在大明工局經濟合作社的帶領下,一處處莊園形成,百姓們被組織在一起成為農業工人,負責為撒馬爾罕地區的農莊幹活。
不用刀槍就能有口飯吃。
這就是教化。
劫掠帶來的永遠是無止境的殺戮。
大明強大的生產力,與落後地區的結合,不光可以提升當地百姓的生活環境,還能讓大明百姓們獲得好處,這就是底蘊豐厚的優勢。
同樣的道理。
西方文明雖然高於美洲文明,但是西方人口太少了,當時的他們無法接納當地的土著,採取了留地不留人的政策,那麼大明不同。
大明有接納當地人口的底蘊。
人口優勢的寶貴體現出來。
當下的時代,龐闊地區卻又人口稀少,加上大明國內施行的是以人為本的內需方式,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場,所以與西方的殖民時代截然不同。
也是自古先賢提出教化的原因。
大明的書籍和文字,出現在了撒馬爾罕地區,並且在當地建立了第一所學校。
和歷史上西方人在澳洲建立的學校不同。
大明在撒馬爾罕地區的學校,是真的教孩子們讀書明禮,而不是把他們活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