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自己人用的才放心。
可光用自己人也不行,還需要有才能,那麼還有誰比大哥最適合。
徐輝祖看到了弟弟的眼神,不過徐輝祖一臉的平靜,並沒有主動開口,而是安靜的呆在一邊,彷彿不為外界所動,猶如君子一般。
“人們總是希望出現聖人,對於美好的事物,總想要更高的標準,來符合他們的期盼。”
朱高熾收回了視線,笑著對人們說道。
“賀寬這個人,我還記得他,當初北平宣傳的英雄,為平定漠南行省立下了很大的功勞,那麼對於英雄之後,人們總要用放大鏡來觀摩。”
宋朝的放大鏡已經和後世製作的原理沒有區別,非常的成熟,中國最早的放大鏡記載,是出土於東漢廣陵王劉荊墓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為水晶材質。
不過宋朝的放大鏡已經是民間商品,所以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徐輝祖和徐增壽不知道賀寬是誰。
袁容向二人解釋了一番。
“其實這樣並不好,英雄的兒子也會人,是人就會有好的,也會有不好的,會和人打架,也會欺負人,也有可能被人欺負。”
“看到孩童落水的漢子,絲毫不顧及危險跳水救人,可他卻是當地的土霸王,救人是人性,為了利益欺負別人,同樣是人性。”
“所以人性是複雜的,我們要稱讚好的一面,卻也要秉持人性的角度出發,否則就會落入極端。”
報紙上的言論,甚至說虎父犬子。
朱高熾有些不太滿意。
正如後世讓座。
萬事有度,過猶不及。
讓座是人性,不讓座也是人性,越是探究,越是辨不明,反而不美,社會又不是機器,哪裡有嚴絲合縫的呢。
所以朱高熾對別人的要求並不高。
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正是出於格物致知,以良知為準繩,知行合一的個人思想水平。
很多人認為是吃虧,活在諸多無利可圖的計較之中,可卻沒有想過別人活的坦蕩,只在乎自己在乎的,不為外界表物所動,並不是從利益角度出發。
道德從來不是講出來的,而是社會的需求表現。
不同社會經濟階段,就會有不同的道德需求,例如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已經有了小市民階層,開始出現女性讀書的少有現象,而有些地區卻在流離失所,千里無人煙。
眾人揣摩太子殿下的心意,袁容笑道:“少年郎之間的胡鬧罷了。”
朱高熾搖了搖頭。
他並不是為了賀寬兒子打斷同學胳膊的事情辯解,錯了就是錯了,社會之所以這麼大的反應,是因為他們希望英雄的兒子也是聖賢。
朱高熾看來這並不好。
治病救人才是對的,就目前社會上的輿論,恐怕賀寬的兒子自殺以謝天下,才符合大多數人的期許,簡而言之,看熱鬧不嫌事大,滿足他們追求的精神感動。
這些都是小節,朱高熾的目光看向了徐輝祖。
朝廷需要穩定。
軍權是一切的基礎。
那麼勳貴就是離不開的產物,否則軍將會成為軍閥,光用文臣也不行,會導致文武失調,形成宋朝的格局。
勳貴在唐朝被消滅,興起的軍閥割據,宋朝為此杜絕將領做大,沒想到勳貴卻又在明朝復興,就是因為宋朝失敗的原因,給了後人彌補的措施,只是呢,土木堡之變,導致勳貴的中堅力量掃之一空。
新的勳貴力量沒有得到恢復,文官們靠著自己的本事,發現不需要勳貴也能打勝戰,加上文官是競爭出來的,而勳貴是世襲出來的,種種的原因,導致大明勳貴勢力下滑,也就是平衡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