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光是勘探部的人,還具備學者的身份。
靠著自身的技術和家傳本領,乃至在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很多人都獲得了學者的身份,雖然大多數都是低階的。
“所以想要徹底消化這塊土地,並且發展起來,至少也要二十年之功啊。”
“還得建鐵道才行。”
“建造鐵道可不容易。”
幾名學者的閒聊,吸引了不少士兵們,他們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學者們的對話,常常能讓士兵們瞭解更多的訊息。
“如果只是高山河流,無非是鋪路搭橋而已,咱漢人最不怕吃苦,山區懸崖上幾萬裡的長城都能建起來,如今別說幾萬裡,十幾萬裡的鐵道也敢建造。”
一名學者感嘆道:“可這裡不一樣,這裡的沙漠會變化,會流動,就算鐵道工程部咬緊牙關,動用所有的力量修建通了鐵道,可要不了多少年就被沙子侵襲埋入了沙漠裡。”
“把黃沙當做河流一樣,修橋,把鐵道抬高。”
另外的學者打趣道。
“說得輕巧,這得動用多少人力,光人力不提,只澆鑄橋墩用的水泥和鋼筋就得消費多少,恐怕舉國之力下,都需要至少十幾二十年的功夫。”
風沙停了,隊伍重新上路。
他們從庫利亞布回到了卡爾希。
大明在西部地區施行總督和都督制,總督由文官擔任,都督由勳臣武將擔任,一城一守備,卡爾希的守備駐紮城中,遊擊將軍帶領軍隊離開了卡爾希。
皇上來了。
要懲戒不服。
勝利者的不被指責,成王敗寇。
大明打敗了帖木兒,雖然沒有全盤收復帖木兒汗國的範圍,可是東部的精華之地,全部被大明佔據,那些原帖木兒軍隊除了反正的,哪怕是戰場投降的也只留下了活路,並沒有被放還自由。
大量的部落被一掃而空,包括當初途徑布哈拉的阿姆河一帶邊,尼古苔裡和赫匝來兩個部落,也消失了蹤跡。
這些與帖木兒汗國千絲萬縷關係的勢力,要麼被遷移到西部更遠的地區,要麼因為幫助過帖木兒汗國,被明軍徹底消滅,最大程度的消弱核心地區的反抗底蘊。
加上撒馬爾罕地區修建的佛廟和道觀,還有府學,各地推行的王化種種,許多的土司並不服氣。
最重要的是這些地區在大明的治理下,越來越富裕,源源不斷吸收周邊的人口。
大量的窮人被大明工局招募,為莊園種地幹活。
雖然過得辛苦,可是窮人有了飯吃。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娶不到老婆,沒有錢娶什麼婆娘,反觀那些大明移民來的人口,不光有很高的工錢,還有人有大片的土地。
靠著集中生產的組織力度,大明人成為了當地最富裕的群體。
窮人娶不上老婆。
富人可以娶更多的老婆。
內地不願意遷移的百姓們,不知道來到邊地的百姓們,雖然物質和娛樂上不如他們,但是有些方面,卻遠遠超過內地的百姓們。
就和後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