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全羅道的發展很緩慢,最靠近倭國的地方,與大明、倭國、琉球的貿易,本應該發展的很快才對,因為李芳遠控制的很嚴格。
正常的商貿是允許的,但是對大明的商人們多少有些控制。
大明商人們很憤怒,指責高麗南王重農抑商是錯誤的做法,大明商人們的言論,獲得了當地不少地主的支援,不過高麗南王不為所動。
所以高麗北部發生的土地兼併,南部地區雖然也在漫延,卻不如北部地區那般失控,而北部地區的利潤,又多數落入了大明商人手中。
還有一部分的利潤落在了當地兩班階層的手裡,肉就算爛了,到底也在鍋裡。可是高麗北部的兩班階層們,在大明北平和京城購買宅院,大量的財富轉移去了大明。
留下子弟在高麗做官,親族遷移大明,各個在國內猶如“搶錢”般的放縱,供應親族們在大明的奢華生活。
與之比較,高麗部分的有識之士,更加認定南王才是明主,讓南王獲得了不少的人才。
高麗南部的發展很緩慢,與傳統農業社會並沒有發生變化,可是反倒保留了元氣,老百姓們生活仍然困苦,卻沒有像北部地區的老百姓們連飯都沒有的吃。
所以高麗南王的實力,一直是高麗最強的,南王手中軍隊,已經擴充到了十二萬,十二萬軍隊的規模要幹什麼,南王的心思,天下人皆知。
大明這些年來,一直在壓制南王。
原本與南王關係密切的倭國大內氏族,也因為大明的影響,特別是前幾年的大內氏與幕府的戰爭,迫使大內氏更加依賴大明,導致大內氏與南王的聯絡越來越少。
內憂外患。
北部的契機,南王一直看在眼裡,想要從中尋找機會拿下漢城,他認為二哥不能在王位上繼續呆下去了,可接下來大明的動作,又讓南王不敢亂來。
“為何敢確定?”
旁邊的勳臣憂慮的問道。
有人想打,有人不想打,更多的人不願意打,因為真與上國發生戰爭,看不到希望,不少人只要保住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即可,這種人越多,越不想打仗。
“上國的疆域太大,正如萬事有利有弊。”
朱高熾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已經成為了各國的通用語,柳以全用漢語說出這句話。
在場的人都是兩班階級出身,沒有人聽不懂漢語。
柳以全自信的說道:“上朝在西部七省的軍力調動,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加上維持在琉球牽制倭國局勢的兵力,維持南洋穩定的兵力,自身國內需要的兵力等等,上朝用兵處太多,每一處的距離又如此之遙遠,那山東的操練,只用了八千兵,可見上朝已力疲。”
高麗像個篩子。
隨著大明與高麗的貿易頻繁,高麗的訊息源源不斷送回國內,大明的訊息也傳回了高麗,畢竟高麗不少人在大明,是藩國中人口前往大明生活最多的王國。
柳以全的說法,獲得了李芳遠的認可。
他也是這麼想的。
可是打不打,他下不了決心。
大明的協守兵團在北方出了事,與他們國內發生了衝突,那麼漢城的中軍並不放在李芳遠的眼中。
除了中軍節制使的三哥,並不願意插手兄弟之間的爭權奪利外,更有漢城這些年來的兵力一直是最弱的,實力最小的。
李芳遠擔憂的是拿下了漢城,大明願不願意接受現狀。
從李芳遠的內心出發,只要大明願意承認自己,其實給予大明更多的補償都可以的,李芳遠有信心慢慢的發展回來。
不久。
柳以全再一次出使大明。
全羅道,忠清道,慶尚道,三道數十州府,兵力也隨之調動了起來,高麗南部物資頻繁交流,戰爭的氣息越來越濃重。
商人們很快帶回了訊息。
永樂十年開春以後,大明東部的局勢越發的混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