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爭的軍隊不到二十萬,後期調來的軍隊啥也沒有撈著,只能做些維持穩定的日常工作。
每條道路上設立關卡,保障遷移人口。
人們帶上家鄉的物資,大包小包的扛在身上,走向那未知的地方。
“噼裡啪啦。”
鞭炮聲音響起,軍營裡又有一名軍人結婚了,根據臨時出臺的法律,允許大瀛道上的軍隊成婚,沒有人願意明媒正娶東瀛女子,但是納妾還是有人願意的。
許多人看中了當地最美麗的小姐,願意納對方為妾,免除了對方遷移之苦。一時之間,那些抱怨沒有撈到戰功的軍士們也不再抱怨了。
其實這也是官員們故意的。
土地這麼多,可是移民的人口還不夠,等待的效率太慢了,現在有現成的幾十萬人口,留下一半也是不錯的,這些人再把老家的家人帶來,等於憑空多出了幾十萬的人口。
升官的升官,退役的退役。
許多退役計程車兵選擇留了下來。
海外退役士兵的群體已經是不可忽視的比例,關於退役後如何組建自己的莊園等等經驗,早就是軍中普及的事情。
所以許多人開始招募本地知根知底的老實小戶,挑上三五戶成為自家的僕人,獲得一塊幾百畝的土地,短短的時日就成為了莊園主。
寫信讓家裡的婆娘帶著孩子來的,又趕回去與未婚妻成婚的,加上納妾的,短短的半年裡,東瀛都司近畿都司就熱鬧了起來。
土地上不光恢復了生產,也開始有了歡笑,一年前還充滿了戰亂,如今徹底平復了下來。
在大明朝廷有力的治理下,很快開始生機勃勃。
綠油油的土地裡,開始了大豐收。
內地移民的百姓也多了起來,他們一戶數十畝不等,不如退役士兵的待遇,但是來自於山區或者貧困的百姓們,有了幾十畝地過上了溫飽的穩定生活,感覺非常的幸福。
有了糧食就是有了收入。
柴米油鹽醬醋茶。
穿衣服、帽子、鞋子、讀書、出門、生日、過節.
有了錢就開始花銷,逐漸的攀比,不能比別家更差,市場慢慢的也就大了。
這就是每戶至少數十畝土地的意義。
如果每戶幾畝十幾畝土地,也不過是吃飽肚子而已,帶來不了什麼消費,如今不同了,這些都是商機,特別是那些莊園主們。
他們不光要過好,還要過得體面,是市場消費重要的一環。
這與西歐國家把自己的貧民送去新大陸,貧民們靠著自己的勞動,一代代的開拓下來,搖身一變成為莊園主,為本國商人帶去了生意的繁榮是一樣的道理。
莊園主和農夫兩者之間的消費能力具有質的變化。
只不過大明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因為大明的實力更強大,不需要浪費老百姓的生命,十個老百姓活一半,甚至更少。
在朱棣回大明後,大瀛島的發展不但沒有停滯,反而非常的高速發展起來,除了工業化的反哺,還有人均資源的激增。
大量的人口遷移去了東北都司,其餘的筑紫行省、二名行省、東瀛都司、近畿都司、中部都司、關東都司有了大片的富庶土地。
為了補充勞動力的空缺,各地官府開始控制遷移人口的速度。
大批的女性被吸收,加入了建設之中,也竭力的把士兵們留下來,面對巨大的誘惑,許多計程車兵選擇了退役,留在了當地。
永樂二十年的時候,遷移大瀛島全年人口是十餘萬的話,永樂二十一年就達到了二十餘萬,永樂二十二年突破了四十萬。
十年裡移民五百萬的總目標,看起來已經不成問題。
所有人都看得見大瀛島的市場潛力,大明工局的吃相太難看了,連合眾的供銷樓都無法進入大瀛島,只有大明工局的供銷樓才行,行行業業被大明工局壟斷。
內地市場的競爭最激烈,大明工局許多行業萎縮,而大明工局內部有嚴苛的制度,許多的大管事苦不堪言,危在旦夕。
如今大明工局東邊不亮西邊亮,各業務一下子在大瀛島全面恢復,態勢已經是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各管事的壓力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