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七七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

而這種特殊性,又要追述到大順前些年發生的軍改,以及玻璃製造業的發展。

在大順軍改,全面火器化和燧發槍刺刀純隊化之後,每年硝石的需求量激增。

而大順既沒有拿下印度,也沒有南美的硝酸鈉,大量的硝石怎麼解決?

長蘆鹽場有連片的鹽鹼地,這些鹽鹼地要追述到黃河當年還沒改道的時候。每當天好的時候,這些鹽鹼地就會析出鹽硝。

為了解決硝石問題,大順這邊鼓勵熬硝,為的是收購這些土硝,集中起來後再進行精煉提純。

真正能曬鹽的地方,是沒辦法熬硝的。

熬硝的,都不是正統鹽產區的貧瘠之地。

但是……熬硝的副產品,是含鹽的。

伴隨著大順對硝石的渴求,對戰爭物資的需求,熬硝法迅速在京畿、河南、河北地區盛行開來。

大量的硝石販子四處收硝,賣給官方。

問題也隨之出現。

管硝石的,是管軍需的。

這些人不管鹽。

而管鹽的,是不管軍需的。

這些人不管硝石。

於是,大量的熬硝副產品,流入民間。

說那玩意兒是鹽吧……氯化鈉含量到底有多少,說不準,又苦又澀,但也不能說他不是,苦一些,可起碼比嘴裡沒味要強。

要說那玩意兒不是鹽吧……窮人太多,熬硝法推廣開之後,很多人連茅廁的硝鹼都充分利用,熬出來硝賣錢、剩下的鹽底子自己吃。從稅收的角度看,這絕對是私鹽。

那一套鹽引政策,使得中間商賺的差價太多,官鹽太貴。

大順的百姓,很多底層的生活水平,其實是趕不上北美的奴隸的。這硝底子鹽,雖然苦澀,但勝在便宜。

而且官府又沒法抓,因為正規的產鹽區是不能熬硝的、熬硝的地方必然是鹽區那些人管不到的。

大量的小販就挑著這些硝石底子熬出來的苦鹽,到處賣。

底層市場基本被這種硝石底子的苦鹽佔據,而且因為熬這種鹽的和買這種鹽的,都是朝廷的統治薄弱地區:一個是連正規鹽場都算不上的貧瘠鹽鹼地、一個是廣大農村。

難道朝廷組織一支巡查隊,挨個村去抓挑個扁擔掛倆糞筐走街串巷賣苦鹽的?要有這基層控制力,也不至於混到修個淮河還得跑荷蘭去借錢去。

是以長蘆鹽場在大順軍改之後,每年的官鹽銷售量都是下降的。

是什麼支撐著長蘆的鹽場看上去很繁榮呢?

漕運走私。

一旦廢河被廢,幾乎是瞬間獻出了原形。

很多理論上在長蘆鹽區銷售的官鹽,實際上也都沿著運河走私到別處了。

因為這邊的官鹽價格比淮南鹽低。

長蘆曬鹽法居多,淮南是煮鹽法,一個靠太陽一個靠燒火,而燒柴也是成本的,且成本極高,柴禾不是不花錢的。

朝廷的反應向來都是遲鈍的。

問個朝廷官員,說軍改和長蘆鹽有什麼關係,他們肯定不知道。

而且長蘆官鹽大量走私,使得名義上的鹽稅並沒有降的太厲害。

朝廷知道漕運肯定是攜帶私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