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碑對作品的推動作用顯然更加有效果,都說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現在看起來《萬曆十五年》很對讀者們的胃口。
“歷史是迷人的,過去的歷史也能成為今日的借鑑,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學習歷史經驗,對人生很有好處。”
時至三月,江城二中已經早早開學了,這些高中生們經過了第一學期的學習,目前已經被緊張的課程弄得有些疲憊。
方全宇是高一(五)班的歷史老師,他這會正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之前有同學讓我為他推薦閱讀書目,我一定會給他推薦本歷史書。生而為人,怎麼可以不讀歷史?如果不在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根,尋找文化的法院,那看其它的書做什麼?可以肯定的說,歲月沉澱過後的東西,才是好東西!”
教室裡面密密麻麻坐著五十多位學生,這群學生在方全宇的催眠下開始昏昏欲睡,很多人東倒西歪的,連身體都坐不直了。
陳歐打了個呵欠,小心翼翼從課桌裡面將手機拖出來一小節,看看沒有新訊息提示後又塞了進去。
作為一名立志要讀理科的學生而言,他對歷史方面的東西根本不想了解!
講臺上,方全宇唰唰唰的拿起粉筆在黑板上面寫下幾個大字,回過頭來用刷子猛敲黑板,巨大的聲響讓那些犯困、走神的學生們重新把注意力集中起來。
“如果要問我具體是哪一本,我肯定首先要推薦《萬曆十五年》。為什麼是這本書?有誰知道答案嗎?有誰聽過、看過這本書?”
歷史老師的問題傳到教室每個人耳朵裡面,不知道誰突然輕聲回答道:“因為這是張楚寫的書,你天天都在唸叨他的名字。”
寂靜的教室裡面,所有人都聽得一清二楚。
陳歐沒忍住直接笑了起來,這簡直就是一針見血!
今年高一的老師就是去年高三教張楚的那一屆老師,能在自己教的那一屆學生裡面教出一個省狀元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幾乎每個老師都會不自覺的提及“張楚”這個名字,如果放在其餘老師身上還可以,但底下的學生們可都清楚,人家張楚是理科生,高考根本就沒有考歷史,但方全宇卻以張楚歷史老師的身份各種吹噓。
如果是一次兩次還好,但每天都要說,生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才引起了學生們的逆反厭惡心理。
鬨堂大笑,很多學生甚至笑得上氣不接下氣,還有的人興奮吹起口哨來!
方全宇整張臉為之一僵,心裡氣得不行,但表面上卻沒什麼動靜,他拍了拍講臺,大聲說道:“這的確是張楚的作品,但它更是一本好書,咱們學校大部分看過這本書的老師都說它很不錯。非常精緻,既是微觀的,又是宏觀的。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首先張楚選擇的這一年就特別有意思。”
“萬曆十五年,根本沒有發生什麼大事兒。但你不能忽略它。因為這一年承擔了歷史責任,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我鄭重其事的告訴你們,看似不重要的東西其實非常重要。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告訴你,你的原因會導致結果,你的結果也會導致原因。不管幹什麼,都要做好每一件事情。”
方全宇很是推崇張楚的這本書,他是學歷史的,更加清楚這些東西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出來的!
哪怕自己記憶裡幾乎沒有張楚這個學生的印象,但文理分科前自己的確教過他,說不定這本書的形成過程裡面還有自己的功勞在。
大概每個老師都有一種瞎扯淡的能力,能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幾十分鐘跟課本內容無關的東西。
“咳咳,該說到重點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從來都不是乾巴巴的講歷史。每一個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徵,他是鮮活的,不是死的。同學們!這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啊!”方全宇忍不住提高了音量,“在冗雜的歷史書籍中,學者、作家們給歷史人物塑造的形象太生硬,就像咱們歷史書裡面那樣,寥寥幾行字,要麼治世能臣,要麼亂世梟雄,人物不活潑,也沒有畫面感。”
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來自歷史老師的官方吐槽顯然讓他們有種感同身受的意味,歷史課本的確有這樣的缺點!
方全宇開口詢問道:“把古人塑造成這個樣子行嗎?”
這下,所有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回答道:“不行!”
原本他們對這型別的書籍根本不感興趣,更加喜歡的是《鬼吹燈》這樣帶有禁忌色彩的作品,他們中間很多人都是《鬼吹燈》的忠誠讀者。
“的確不行。太死板,有距離!讀《萬曆十五年》的感覺就不一樣,比如寫張居正,一代偉相,張居正也是有瑕疵的,並不是完人。張楚寫張居正提拔的戚繼光,戚繼光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也惹人非議。
用當下的網路與來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我說的貧窮是我們思想上的貧窮,我們誤認為歷史人物是是的。這就不對,恰恰《萬曆十五年》能給人啟發,讓你們感受到活。
今天我給你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讓你們不要片面地去評價別人,人無完人。只能說在某一件事情上是對還是錯,評價人應該從多方面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