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蘇茜準備提交的稿件並不是《人工智慧》,而是另外一本叫做《貓系少女》的作品。
那部作品的女主角是一個年輕的女孩瑪格特,偶然認識了一箇中年白人男子羅伯特,一開始她覺得他頗有吸引力,也覺得他們之間有某種聯絡。
在一次約會中瑪格特主動把兩人的關係從看電影推進到接吻然後回家上床。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羅伯特的床上表現讓她非常失望,於是她馬上終止了這個關係,從而不可避免的給男方造成了傷害。
本以為這次關係就這麼結束了,可當兩人偶然擦肩而過之後,瑪格特就收到了羅伯特一條又一條的簡訊轟炸。
故事在羅伯特給瑪格特的簡訊中戛然而止,會讓人意猶未盡,典型的紐約客風格!
讀者估計會覺得身後發寒,因為裡面一直透露著“他可能會殺了我”這種想法,給人的暗示就是羅伯特這種悶悶的中年男人心裡有疾病,如果得不到,可能會採取極端的手段。
這篇會讓女性擁有共鳴,各種細微的描寫裡面能找到自己。
同時羅伯特這個形象也很典型,透露出微妙、力不從心的中年感。
這真的就是超級真實的紐約紀實文學!
蘇茜心裡很有把握,如果把《貓系少女》遞上去的話,下一週的短篇或許還可以爭一下。
從若無其事強行友好的問候,變成急不可耐的逼問,到最後歇斯底里罵婊子,這位女作者對於人性的瞭解以及兩性心理的把握非同一般。
瑪格特就像是標題那樣,貓系少女,對新鮮事物好奇,迅速的失去熱情,如同貓咪一般難以揣測!
《人工智慧》跟《貓系少女》都這麼優秀,偏偏集中在了她一個編輯手下。
“時效性比較重要,還是選《人工智慧》吧。下一週再把《貓系少女》提交上去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這麼好的作品捨不得讓它蒙塵。
短篇很少會在網路上躥紅。
大多數人不會經常關注短篇,甚至還有的人嫌棄短篇篇幅太長,恨不得幾十個字就給他講個故事。
在中國,在英國,這型別的文章都是很難釋出的,美國這邊卻比較重視!
相比起享有盛譽的長篇家,短篇的作者卻無人問津。
蘇茜做了決定之後就開始忙碌準備起來。
《人工智慧》的優缺點都很明顯,故事能打動人,但篇幅太長。
……
“蘇茜,你已經有三個月沒有提交出合適的作品。這個月選的哪部作品?”
比較熟悉的同事安娜抱著資料夾坐在蘇茜旁邊,這周在紐約客上面刊登的就是由安娜提交上來的。
每篇能跟讀者們見面的都是真正的萬里挑一,從浩如煙海的作品中被挑選出來,必須擊敗其餘對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