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那幾個小姑娘依然在機車裡,卻也能參與討論了。
聽到孔毓良老頭問話,一直沒得機會發聲的武凌霜回答:“知道!您就是儒教的最高頭領,或者帶頭大哥。”
武凌霜看到百里良騮對這老頭兒特別尊重,也不由尊重起來。
但是她是負責掌管****的,對這些三教九流等專政物件也找不到好名詞指代,只好用了外人對他們的稱呼。
孔毓良呵呵一笑:“女娃子颯爽英姿巾幗不讓鬚眉,一看就有你父親的影子,小武還好吧?對,小武就是你父親武犟鋆。”
武凌霜大吃一驚,小嘴張得可以塞下一小號雞蛋,脫口而出:“您……您竟然認識我父親?我……我怎麼不知道?”
孔毓良:“呵呵。”
心道,這丫頭,真跟她爹一樣耿直!那時還沒有你呢。
作為一個年紀已經不小,但是身體和心情都還年輕的特殊老頭兒,孔毓良當然知道武犟鋆是誰。
雖然他不會以和他結識做依仗狐假虎威,但是也絕不會認為認識一個高官是一個恥辱。
相反,他還是以有那樣一個朋友為榮的。
如果有合適的機會,他倒是也想去吹吹,那份感覺應該也不錯。
不過呢,對小武的女兒吹?雖然開始也有這個想法,後來吹到了嘴邊,想想還是算了吧。
所以,他呵呵了兩聲,就沒有下文了。
吹得好,也不算本事;吹得不好,就丟醜了。
這時候,武凌霜也意識到,眼前這這老頭兒輩份高得驚人,能管老爸叫小武的人,似乎極少!
即使鍾叔叔都管老爸叫老武呢。
怪不得百里良騮管他爺爺爺爺地叫,敢情這個壞蛋有先見之明,省得以後改嘴麻煩。
她也學了一個乖,乾脆別說話了,讓百里良騮那小子去唱獨角戲甚好。
否則一旦自己說話不慎,這老頭兒沒準就跟老爸打個小報告什麼的,那多尷尬啊。
百里良騮又重拾話題,對孔毓良恭敬地說:“老爺子,我們都想聽您講古呢!您老多受累。”
於是,老頭兒就當仁不讓地給大家介紹了一通。
根據老頭兒的說法,三教之前,更根基性的東西,就是兩大派,這個和三教有重合,但又不是一碼事。
兩派,一個就是本地派或者叫本土派。
另一個就是外來派。
本土派的人,主要就是古代中原的漢人,實際上包括東山西山的那些人。
比如說,孔毓良雖然從東山過來,實際上也是本土派。
不但是本土派,而且是本土派的中堅,因為本土派的中堅都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又講究學而優則仕。
通俗的說,學問高就能當官。
也就意味著,只有高學問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事人。
當官的人主事,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外來的人就是古代那些四夷五胡之屬。
到了現在,這些都只剩下了一個概念,因為中間變化太多太巨大。
城頭變幻大王旗,尚且成為常事兒,本地人被外來人鎮壓,外來人掌管大權的歷史時期比比皆是。
但是不管怎樣變化,這兩種概念卻根深蒂固,依然深刻影響大家的想法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