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它的正當功能就是幫助好人,揭露壞人,火眼金睛之下,不讓那些陰暗之人逃脫法網。
這個大光就是太陽,它的高強亮光,給白晝增加了足夠的亮度,適合人類的視力在天陽光下生活和工作。
這是造物主為照顧人類相對軟弱的視力,特意準備的條件。
造物主創造了太陽以後,接著又開始造月亮,月亮是夜間輪值的小光,它的功能也是為大地提供亮光,但是它輪值的實際是夜間,所以就不用太陽一樣強烈的亮度。
它的作用,就是在以前那種黑暗完全統治的地方,讓亮光打進去,讓人透過月光可以看到夜間的景物。
這個月光因為光的亮度弱,所以它也不需要太陽那樣大,而且即使在夜間,它也不用在所有的時間全都顯露處自己整個面積。
尤其是有日光的時候,它即使已經留了面,也不會和太陽爭奪露臉的機會。
只有在一部分夜間,太陽休息的時候,它才行使起它的職責。
太陽和月亮是照耀地球的主要光源,保證地球將來的主人、也就是人類的合宜生存環境,除此之外,造物主還造了許多星星。
這些星星的體積有的很小,有的卻很大,深知比地球、甚至比太陽還大無數倍。
但是因為他們和地球的距離相對來說比較遠,看起來就比較小。
但是不管它們裡地球是遠還是進,體積是大還是小,對於造物主的創造目的來說,它們都不如地球、太陽、月亮重要。
所以造物主沒有提它們的名字,只是說了一句“又造星辰”,提到它們。
實際它們有的恆星,有的體積非常巨大,為什麼造物主卻沒有對它們更加重視呢?
百里良騮和保羅三世一邊觀看造物主的創造一邊討論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是孔毓良提出來的。
孔老夫子以降的儒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做什麼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對天象非常重視。
尤其是作為孔氏家族當代傳人,對天上的星座大有研究。
老夫子又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人,所以對現代天文學知識也多有涉獵,至少對恆星、銀河系、宇宙大觀什麼的都相當瞭解。
當然問題也很多,其中一個疑問就是到底地球在造物主的整個創造中起到一個什麼地位。
這個在歷史上涉及到地心說、日心說的爭論。
如果從誰是恆星到底是圍著誰轉來說,當然是日心說。
但是,如果從造物主角度來說,到底那個最重要,也就是說造物主的創造中心?
“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想,傾向於同意日心說;但是現在親眼目睹了造物主的創造,包括太陽在內,也是從光照大地這個角度說起太陽的目的,我就說不定了,大家是不是給我解解惑,哪一個是中心?”
百里良騮說:“我也有同樣的問題!下面就請保羅老師、麥柯你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