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毓良一改老夫子的刻板形像,帶著微笑,說道:“本來呢,這個難題開始是給我的,可是我才疏學淺,就把球踢給了聞人博古老弟,他是這方面的專家。
“果然專家就是專家,我聽了以後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真真是受益匪淺!
“同時,我也受到了啟發,覺得我可以從‘歷史’二字的本意上,為大家提供一些補充資料,因為這是對博古老弟的補充,所以應該緊緊地跟隨博古老弟的精彩解說後面。
“所以我就不踹冒昧,打斷了保羅老師的發言,還請不要見怪。”
保羅三世說道:“沒事!其實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完成我的思考,正好你發言給我多留一些時間,還有,你可是詩書傳家,說出的東西肯定不凡,說不定給我很大幫助呢。”
孔毓良對保羅三世一拱手,說道:“謝謝!我就不客氣了!說到歷史,我就從字源說說歷史二字的本來意義。
“‘歷史’二字在現代,是一個片語,代表的就是剛才博古老弟說的意思,可是在中華上國的古代,那是兩個獨立的詞彙,不會放在一起使用的。
“我就先說說‘歷史’二字片語中的‘歷’字;根據說文解字,這個歷,是經過的意思,名詞動詞都可以,主要是動詞;
“從經過這個主要意思引申出‘流傳’的意思,所以‘歷’的這個詞主要是‘經過、流傳’的意思。
“如果使用這個‘歷’代表這個經過和流傳的過程,那麼‘歷’就是一個名詞了。
“實際上歷史中這個‘歷’字當名詞用,是‘歷’這個動詞的一種引申,比如‘治歷明時’,這是周易之中的一句,也就是‘卦之象’的解釋。
“它的全句是‘君子以治歷明時’,大意是說,光明正大之人所總結出來的或者計劃出來的時間順序安排也就是曆法。
“曆法的用途,是為了讓人明白天地時序並順而行之不可違逆,也就是警告人們不要胡來。
“由此可知,歷史二字的歷,也包括了天地世間的大道規矩,不可胡亂而為的意思在內。
“相比於‘歷史’二字的‘歷’,‘史’字更復雜一些。
“在古代,它的主要意思是一種官職名稱,這種官職最早的職責,是記錄皇宮或者王宮中重大事件的官員。
“這個官職,當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負責幹這個無比重要的事情。
“後來還有了明確的分工,根據《禮記·玉藻》篇的規定,‘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也就是說這個官職分成了左史和右史。
“左史專門負責記錄皇帝或者國王的行動;右史則負責記載他們說的話。
“由此可見,左史右史的記載範圍雖然比後世的史官職責要狹窄一些,但是在實質上也差別不大了。
“因為在那個時候,沒有皇帝參與甚至主導的行動和言辭,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大事。
“而根據剛才聞人博古老弟所言,歷史都是摘要記載一些重大事件的,那麼當然就是皇帝的言行最為重大,那是記述在史籍中的首選。
“當然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撰寫,那個皇帝也必然是勝利者的代表。
“我這是從實際情況上來說這個‘歷史’的‘史’,還有從文字的象形來說,‘史’字從‘又’從‘中’,從創造文字的角度說,“又”字等於‘手’的象形描述。
“所以整個‘史’字是一隻手拿住一個‘中’字,意思代表‘持正’,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
“由此可知,根據老祖宗的設計,即使是隻寫皇帝的言行舉止,也必須不偏不倚,不能掩蓋偏頗,更不能篡改事實。
“所以這個思路和後來的寫史規則,就是博古老弟提及那個‘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禮訓,就南轅北轍,偏離正軌十萬八千里了。
“這個偏離,到底有多遠,我就懶得說了;根據“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的禮訓,我對我孔氏家族老祖宗的‘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就不多說了。
“但是我也是探險隊的一員,樹立了追求真道和永生的大志,自然不會按照那些老祖訓行事為人,所以我認為至少老祖宗在誅殺少正卯這個事情上沒有說實話。
“我宣告一下,我是和他老人家意見不一致的,有機會見到他老人家,我會當面和他說明這一點。”
呵呵哈呵!
到處都是一片笑聲傳了出來。
一般聽眾當然不以為然,以為這個老頭兒是拿老祖宗開涮。
可是探險隊員聽了,卻覺得那是理所當然,因為憑他們現在的技術水平,見到孔夫子輕而易舉,那天一高興就去拜訪他老人家一趟。
親自聽他來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相比比有一番情趣。
尤其是得知那個孔毓良是他六十多輩以後的孫子,表情如何。
而那些決策人物,也是心裡有數。
他們都覺得,為了完成探險任務達到探險目標,難免要和孔老夫子打一番交道。
孔毓良說完以後,百里良騮和月亮公子都憂心忡忡地看一下他們的觀眾的狀態。
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以為這種解說會讓觀眾煩躁,導致他們退出登陸走人了事;畢竟這場大戰和後來英雄返鄉已經延續了大約兩個月,他們會疲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