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益州世家大族,辦事幹練的杜軫,擔任考功從事——作為官員,你貪汙受賄當然不對,以後自然有常忌來收拾你。但是你不貪汙的同時也不做事那也是不行的。以後每年大司馬府要對蜀漢所有地方官員進行考核,相關指標完不成,自然是杜軫來收拾你。
同樣出身益州世家大族,精於算學的李驤,擔任度支從事——財政部部長。
長期生長在南中,善於和各個少數民族打交道,而且因為馬忠的緣故,在南中有著極高威望的馬義,擔任理藩從事——民族事務部部長。
英勇豪邁,恪盡職守,而且善於統兵的毛炅,擔任兵曹從事——國防後勤保障部部長。
善於拉攏人心,同樣恪盡職守的楊稷,擔任內務從事——內政部部長。協調中央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大司馬府與皇宮、尚書檯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地方各郡之間的關係等等。
一方面,是關彝本身的威望。另一方面則是充分考慮到了各人的特長。還有就是這麼多的益州人是第一次進入蜀漢決策機關擔任職務——根本沒心思挑肥揀瘦。所以,關彝的諸多任命,非常順利的獲得了眾人的一致認同。
“職務分派已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工作了。本官從出知涪陵郡起就有一項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計算自己的家底。所以,這也是本次會議請大司農過來的原因。接下來,請伯耀為我們報一報大漢現在的家底……”
“喏,大司馬,各位同僚。照剛剛接任大司農不久,看到我大漢現在的情形,也是觸目驚心啊。本官先跟大家念一念建興五年(西元227年,諸葛亮北伐前一年)的資料。”
“建興五年,大漢全國在冊民戶二十三萬戶,九十八萬口,兵十五萬。在冊田地兩千四百五十萬畝。當年賦稅,錢三億六千五百萬。糧食一百八十萬石。此外還有蜀錦等物資外銷的補貼,累計錢兩億五千萬,糧食六十五萬石。再加上鹽鐵獲利有三億……在開支軍費和官員俸祿後,當年財政結餘是錢一億六千萬,糧食六十三萬石。”
“接下來是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當年),全國在冊民戶三十一萬戶,一百一十六萬口,兵七萬。在冊田地三千零二十五萬畝。當年賦稅,錢三億三千二百萬,糧食二百五十八萬。蜀錦等外銷補貼是錢四億,糧食九十五萬石。鹽鐵獲利五億零二十萬……當年財政結餘是錢六億五千萬,糧食一百二十萬石。”
“最後是景耀六年(263年,曹魏伐蜀當年),全國在冊民戶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口,兵十萬零兩千。在冊田地兩千萬畝。當年賦稅,錢五億八千萬,糧食四百五十萬。蜀錦外銷補貼錢一億三千萬,糧食一百萬石,鹽鐵獲利十億七千萬……當年結餘,呃,沒有結餘,還拉了以前府庫的部分庫存……”
“諸位,聽完大司農的這一串資料,可曾想明白了什麼?”關彝語氣低沉的說道:“觸目驚心啊!我大漢自費大將軍遇刺之後,這國家的庶政簡直是以秤砣落地的速度在飛速墮落啊!”
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建興五年,諸葛亮剛剛平定南中之亂,整個蜀漢從夷陵之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社會生產剛剛開始恢復。那時候每戶自耕農大約十畝地,每戶人家對朝廷的負擔是每年上繳1500錢和8石糧食。此外還要接受鹽政方面的盤剝。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在涪陵郡這樣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地方,稻田每畝的產量大約是五石。成都平原因為有都江堰的保障,每畝畝產多一點,但因為稻種的問題,所以也就七到八石左右。一個家庭三到五口人,種十畝田。一年的收穫大約是70石。
按照一石糧食在三國時代的售價是150錢左右的價格計算。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時代,一戶人家,取箇中間值,那要交出60石糧食中的18石!
漢制,每石的重量大約等於現代的27公斤(也有一說是21公斤,本書全部按27公斤算)。也就是說,一戶人家,交完稅之後還剩下1134公斤糧食——這糧食不能全部拿來吃。要繼續賣出一部分換錢來買鹽(蜀漢的鹽政前文說過了,是徹頭徹尾的惡政),買布,買油……所以,蜀漢的老百姓在諸葛亮時代也是吃不飽的!
(當然,溫飽問題一直到了20世紀後期才解決。也不能說咱們的諸葛丞相做得差。實際上對比同時代的曹魏和東吳農民,蜀漢的農民算是不錯的了——至少只需要去找些野菜啥的就能湊合著過日子。一年到頭,還是敢吃幾頓白米飯的。)
到了費禕主政的時代,由於國家長達十多年沒有北伐,軍費降到了極低的水準。那個時候每戶自耕農平均也是10畝地。但每年上繳朝廷的則是1070錢和8石糧食。不光農民的負擔有效減輕不說,而且國家財政盈餘極高。
而到了前年呢?國家掌控的自耕農每戶的耕地已經不足10畝。而上繳的賦稅呢?2071錢和16石!
如果說諸葛亮時代差不多從農民身上拿走了三分之一,費禕時代是拿走四分之一,那麼景耀年間,就是從農民身上拿走三分之二!這樣的國家沒有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關彝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