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但不能承認其王位,還應該即刻出兵朝鮮,迫使金自點將朝鮮的王位還給李氏!”
孫承宗也說道:“若是此等叛逆之舉我大明的確認了,那豈不是告訴天下人,隨時都可以造反奪位了嗎?”
“只怕這樣一來,會有更多覬覦王位的宵小之徒趁機造反,到時候可就要天下大亂了!”
朱由校覺得這兩人說的也挺有道理,於是看向了魏忠賢!
魏忠賢趕緊說道:“朝鮮的具體情況我們現在並不瞭解,我看也不用急著下結論。還是先等遼國公的奏報到了,瞭解了具體情況後再做判斷吧!”
不久後李獻忠的奏報也到了。
李獻忠認為這次朝鮮百姓起來推翻朝鮮王李倧的原因,是李倧不得人心,搞的朝鮮民不聊生,百姓們忍無可忍了才揭竿而起,擁立金自點的。
這是朝鮮的內政,大明雖然是宗主國,但也不宜過多幹預。
可以先不冊封金自點,靜觀其變。
這樣無論是李氏復辟還是金氏改朝最終都會有求於大明,也便於大明撈取更多的好處。
儘管韓爌大聲疾呼道:“此乃荒謬之言,李氏乃朝鮮正統,我大明怎麼能夠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對此謀逆之事視而不見?”
魏忠賢說道:“韓閣老言重了,金自點畢竟是接受的禪讓,又不是弒君上位的。人家朝鮮百姓自擁護金自點,我大明有何必去做這個惡人?”
最終在魏忠賢等人的主導下,天啟帝還是決定暫時靜觀其變。
這樣一來,駐朝明軍自然是不能裁撤了。
不久之後閹黨利用京察機會將大批東林黨人逐出了京城。
而大批官員透過行賄或者巴結魏忠賢取得了官位。
儘管朱由校對於內閣以及六部的正副主官都予以了保留。
但是東林黨由於失去了京城的中下層骨幹力量,已經逐漸失去了在朝堂之中的話語權。
首輔韓爌更是痛恨如今的“禮崩樂壞”,發了一些牢騷。
認為天啟帝朱由校在李獻忠同魏忠賢的慫恿下,不顧真理公義,只看中眼前的利益,這是取禍之道。
閹黨們自然是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閣臣禮部左侍郎顧秉謙直接舉報首輔韓爌的大逆不道。
雖然朱由校並沒有深究這件事,但是已經對朝堂心灰意冷的韓爌還是提出了辭職。
最終朱由校的駁回了兩次後還是批准了韓爌的辭呈。
韓爌辭職後,為數不多仍然堅持在朝堂上的東林高官也提出了辭職。
導致整個東林黨的勢力幾乎被完全趕出了朝堂。
東林黨人中僅有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依然留在了朝堂之上。
而顧秉謙更是在魏忠賢的支援下成功當上了天啟朝的第三任首輔。
閹黨一時間風光無二,原本“九千歲”還只是溜鬚拍馬的太監以及閹黨成員在私下的稱呼。
如今只要不在朱由校的面前,他們都直接稱呼魏忠賢為“九千歲”。
而各地的封疆大吏為了討好“九千歲”,更是在全國各地給魏忠賢建了不少的生祠。
在魏忠賢的治理下,大明既平定了遼東的外患,又減免了百姓的“遼餉”。
一時間魏公公的生祠香火鼎盛!
雖然東林黨人的勢力被逐漸趕出了朝堂。
但是又有一股新興的力量復社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