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五十七年。
此時的大宋。
鐵路最西已經修到了鳳翔府,最北,也已經是修到了遼東以北。
隨著這兩條大動脈被修建好了後,像是一些支線,也正在陸陸續續地完善著。
鐵路所帶來的運輸優勢,無疑是巨大的。
比如說如今要是西邊發生了戰事,從開封調兵、調糧到鳳翔府,如今最快三五日的時間,便可以把成千上萬計程車兵,以及幾百萬斤的糧食立刻調往前線。
這速度甚至不比驛站的緊急公文傳遞來得慢。
而且,接下來不管是賑災,還是徵收當地的賦稅運至幽州,也都變得輕鬆了許多。
期間所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路上糧食的減損,都可謂是降到了極低。
在鐵路是如此完善的同時。
在大宋的東邊沿海。
成千上萬的富人、窮人,也是把錢,還有人力,都投入到了造船,以及出海當中。
當有人從海外賺取到了第一桶金以後,這剩下的人,自然也是毫不猶豫地,也想要分一杯羹。
都這麼多年過去了。
海上到底安不安全,能不能獲得巨大的利益,都已經是得到了驗證。
尤其是像三佛齊這種,別的不多,就黃金、香料多。
而自己又不怎麼生產瓷器,絲綢,還有鐵器的。
雙方便可以各取所需。
像廣州,這鐵器的生產、貿易,就正逐步蓬勃地發展。
當然也有一些宋朝的商人,盯上了糧食貿易。
畢竟人沒了其他都可以,但是沒有吃的,則絕對不行。
而想要進行糧食貿易,就必須要擁有更大的船,這回報才會高。
於是……
民間也是開始把船造得越來越大。
碼頭、港口處。
不少市民,都喜歡湊熱鬧,看誰家的船造得更大更結實。
雖說糧食貿易的回報率遠遠不如香料貿易。
但是……
在香料被官府大部分壟斷了的情況下,這運糧食,也能賺一點錢。
尤其是把糧食賣到北方去。
賣給高麗人。
這一年。
高麗這邊,趙衡也被這日益增長的人口,以及越發減少的糧食,給困擾到。
為了更好地發展高麗。
他不得不組織人下海經商。
書信,也派人送到了趙昕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