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軍圍城,朝廷兵部的那些尚書侍郎們坐不住了。他們生怕因為沒有全力救援導致錦州失守,這樣會吃不了兜著走。保住官位比什麼都重要,至於派出的援軍會不會失利,那就是前線將領們的問題了。所以兵部提出“為今之計,急以解圍為主”。
袁崇煥拖了很多天,一直不肯出兵救錦州,他幾次上奏,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但都不太切實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他一會兒說派二百死士出擊,一會兒說要派川浙壯士帶銃炮去夜襲,一會兒說派水師繞其後,一會兒又說要遣蒙古部落去援救,還提出要派二將分別帶兩千人繞道後金後方去襲擾……
說來說去,最後袁崇煥還是老老實實的待在寧遠城裡,什麼也沒幹。儘管皇太極十多天來從沒派人打過寧遠,連一次騷擾都沒有。
朝廷只好下令滿桂從山海關守軍中抽調一萬精騎救援。這時,袁崇煥派人通知滿桂——“撫臣面雲,彼兵數萬,我兵萬餘,寡不敵眾,只在相機觧圍。”
袁崇煥沒白當這麼多年官,人還是相當有才的。“只在相機觧圍”這句話說的很有學問。意思是他沒說不讓援錦,只是要滿桂找個好機會再救。失敗了,那是滿桂能力不行,機會沒找好,責任不是他的;成功了,有這句話在,倒像是他派滿桂去援救的,功勞也有他一份。
可惜袁崇煥還是說多了幾句話。所謂“我兵萬餘,寡不敵眾”的說辭,表明他對滿桂的部隊根本沒有信心,感覺一萬人對上幾萬八旗軍,寡不敵眾,必敗無疑。那之前他那二百死士、川浙三百壯士、哼哈二將帶四千猛男的建議是怎麼回事?說單口相聲呢?
五月十六日,由滿桂、尤世祿指揮的援錦部隊在塔山以西的笊籬山與莽古爾泰、濟爾哈朗指揮的八旗軍遭遇。
八旗軍壓根就沒想到明軍敢出城,滿桂等人也沒想到還沒到錦州就碰上了敵軍。雙方二話不說就動手,進行了一場短促而激烈的戰鬥。在各傷亡幾百人後,兩軍都沒有戀戰。八旗軍退回塔山,而明軍則按照袁崇煥的安排退到寧遠城下。
二十八日,皇太極率領八旗大軍越過錦州進攻寧遠,滿桂親自披掛出城迎擊,帶領明軍在寧遠城東結營,背靠城牆,排列槍炮,嚴陣以待。
看到明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三大貝勒中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三人主張撤退。
這時,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本為炫耀國威而出征的皇太極看起來異常焦躁,一改口風,執意要戰。下令道:“準備強攻,拿下寧遠!”
諸位貝勒大臣都楞住了,皇太極是個穩重的人,打仗最喜歡用計,“強攻”兩個字從他嘴裡說出來很稀罕。
大貝勒代善急道:“大汗,不可呀!城上有紅衣大炮,寧遠又有萬守軍,強行進攻,我軍會有很大傷亡!”
三貝勒莽古爾泰也說道:“是呀,大汗!打下寧遠我們又沒什麼好處。為什麼……”
連莽古爾泰這種跑起來不會拐彎的人都覺得這事很蠢,可見已經蠢到了極點。阿敏沒有說話,但他從背後看著皇太極,眼中露出了陰狠之色。
皇太極一點面子也沒有給兩個兄長留,力排眾議,怒道:“當年父汗攻寧遠不克,今天我攻錦州又不克,攻城打不下來,如果野戰再打不贏,怎麼揚我國威?金國顏面何在?”
軍令如山,諸位貝勒無法反駁,只好強攻。
雙方在寧遠城外展開一場生死大搏鬥。滿桂、尤世威帶兵奮勇殺敵,八大貝勒中濟爾哈朗受了重傷,代善的兒子薩哈廉、瓦克達都受了傷,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陣亡。明軍也死傷無數,滿桂身重數箭,重傷回營。
八旗軍被打退,又圍錦州去了。皇太極已經徹底“昏了頭”,又下令對錦州進行強攻。
八旗軍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擅攻城,明軍大炮、弓箭齊伺候,給予了八旗軍沉重的打擊。
皇太極是真的發昏嗎?
最近半年,金國內部並不安穩。因為事情洩露,張家口被明廷控制了。晉商也和金國停止了交易。沒有了晉商的支援,金國的冬天變得更難過,在貧困地區,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皇太極剛剛即位,國內就天怒人怨。漢人阿哈活不下去,不斷的起義,逃跑。四大貝勒共同執政,三人經常和他意見不合,他為此已經發過幾次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