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復興五年是個多事之秋,烽煙四起,各地戰爭進入白熱化。. 對南漢來說,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這一年春,南漢丞相祝淮被太后賜死,江南祝家沒落。同年秋,波斯大舉入侵西地,西北總督何嘯天應於塵之請,率軍支援。在激戰中,不幸中了敵軍的兩路夾擊之策,重傷不起。
幸得中西總督吳明隨後來援,挽狂瀾於即倒,在於塵國內,冒險刺死了波斯使臣,如此一來,何都波心知就算有心投降,波斯也不會相信,唯有轉頭與中西合作一途。不過,轉投中西也有好處,畢竟波斯終究是外族,於塵國奉他們為宗主國,難免會不舒服。
既已重歸西北,何都波索性破罐子破摔,假意投降以麻痺波斯,內裡則厲兵秣馬,向吳明獻策與援軍裡應外合,大破敵軍。吳明大喜,於是聯絡城外的楊易,策劃此議。這一戰波斯大敗,幾乎是當年沙城之戰的翻版。
波斯虎侯末底並不知楚天行已亡,得到何都波肯定的答覆,全軍一片歡騰,早早開起了慶功宴。
是夜,幾萬中西軍埋鍋造飯,飽餐一頓後,丟棄輜重,全軍出擊,做出破釜沉舟的態勢。正在慶祝的末底不驚反喜,認為這是中西軍失了輜重,狗急跳牆,做出的冒險一擊,只要打退了對方此次進攻,那麼勝利唾手可期。於是波斯軍趁夜列陣,準備以優勢兵力,堂堂正正擊潰中西援軍。
雙方拉開陣勢,打得天昏地暗。波斯軍雖數倍於敵,但中西鐵騎天下聞名,在草原上縱橫馳騁,一時間,波斯人竟奈何不得。
戰得最後,楊易雖一代帥才,但敵人數倍於己,應付起來終究勉強,眼看中西軍就要不敵,這時一通鼓響。於塵國都四門大開,無數騎兵從裡一齊殺出。末底大驚失色,急令分兵抵擋,可現在戰事絞著,急切間如何能行?
於塵不是降了麼?此等命令一下,後方將士茫然失措,一片混亂;前線將士見後方煙塵大作,還以為中軍失守,那還有心思抵抗,頓時一潰如注。
末底初期還想組織人手反擊,隻手挽瀾,可到處都是亂軍,兵敗如山倒,豈是人力能夠挽救。,,。亂軍之中,楊易一騎絕塵,直取敵方主帥。兩人雖同屬七段,但楊易步騎皆宜,末底卻長於步戰,本就遜色一籌,加之己方大敗,更是無心戀戰,兩人交手,僅幾個回合,他一個疏忽,就被楊易一槍刺下馬來。
主帥落馬,波斯軍更是亂上加亂,那還能組織有效抵抗。近二十萬大軍,一路哭爹叫孃的朝南落荒而逃。駱駝營和中西鐵騎銜尾追殺。這一仗下來,波斯人雖未公佈傷亡數字,但於塵國都以南,百里之地,幾乎盡赤,傷亡由此可見一斑。
以前的波斯帝國,軍政幾乎都是三大家族把持。興隆上位之後,大肆提拔親信,末底貴為國公,更是心腹中的心腹,此次卻隕於東征途中。
事隔多年,波斯仍未逃脫東征主帥必亡的厄運。此戰也讓興隆意識道,新提拔的心腹忠誠足夠,但能力素養終究欠缺,否則的話,末底也不會如此大意,而致全軍大潰。而兩大家族能夠屹立多年,底蘊深厚,其精英子弟大都受過系統教育,不是末底野路子能比擬的。於是文武二公漸有話語權,波斯經過短暫的三公鼎力的時代,又回到二公主政的政治格局。
西地一戰,不但對波斯影響深遠,對南漢亦是如此。
東漢五大總督,如今已去其四。南漢兩大總督的相繼隕落,標誌著權利分佈的進一步明朗。一方是以賢莊太后為首的江南派,他們佔據江南四省,以及北方的慶陽。由著槐英的關係,商家的撤出,中西成州也在太后派控制下。
其次,就是定國公一系了。
何嘯天彌留之際,親自將西北三省交予吳明代理,名雖代理,但繼孫何逍遙年幼,尚不具備理政能力,而何逍遙又是吳明之子,所以西北三省,也成了中西的一部分;
從省份上看,太后派佔據六個,似乎略遜一籌,但江南富庶,加之雲度尚在波斯控制中。所以中西派在經濟力上大有不如,但最近幾年,中西軍戰無不勝,氣勢如虹。軍事力量卻強得太多,兩方勢力,竟是一個奇妙的平衡。
如今尚在北伐,所以賢莊對於中西軍力雖然忌憚,卻暫時沒什麼想法,不過雙方都清楚。對於南漢來說,中西軍方已不是尾大不掉,而是根本的國中之國,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一轉眼,又過了五年。
這五年來,發生了太多的事。
與意料中的一帆風順不同,南漢的北伐,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復興七年秋,準備了一年多南漢,終於趁著秋收之際,越過青麓山脈北伐。這一次,楊雄小心翼翼,在青麓山脈,卻並未遭遇到想像中的抵抗,十萬大軍,悉數透過山脈,進入龍望省。
因為翻山越嶺,所以十來萬大軍,幾乎都是步卒。一出大山,就遭遇了北漢黑甲精騎的迎頭阻擊。好在楊雄也非庸者,竟以十萬步卒,利用器械結陣自守,硬生生的頂住了幾萬騎兵的衝擊,可自身也損失慘重,傷亡超過三成。這一戰震驚天下,黑旋風之名,再次轟傳。黑甲軍名噪一時,勇名之盛,一時無兩。
死傷慘重之下,楊雄只得退回青麓山脈,一邊休養生息,一邊向朝廷告罪。這一戰,也使賢莊意識到,所謂南船北馬,北方多平原,適合駿馬馳騁,要想拿下北漢,打造一支鐵血騎兵,是必不可少的。成州馬場的地位,顯得尤其重要起來。
可北漢並不安於現狀,也籌劃著南下,把慶陽奪回來,於是雙方圍繞青麓山脈,展開了激烈爭奪。戰爭自此綿延,賦稅加重,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但是北方,就連向稱富庶的江南,也時有暴動發生。
而在雙山關以北,東西二蒙廝殺更烈,在樓居和吳明的支援下,西蒙逐漸掌握主動,戰場向幹比噶以東延伸,離東蒙首都日澤拉越來越近,可越是如此,戰事卻更為慘烈,每年,西北都會接納大量逃亡的牧民。好在西北有百靈教,這個半官方半宗教的組織,在這種動亂的年代,更能給人以心靈上的慰籍,百靈教迅速發展壯大,在穩定人心方面,起了極大的作用。
相比於四處烽煙,中西與西北兩地卻是難得的安心,也足足修養了五年;這五年來,定國公府喜事連連,添丁加口。復興六年春,柳慧誕得一子,取名吳瑞。這個孩子的出生,也讓其母鬆了口氣。吳明貴為國公,三妻一妾,相對於他的身份來說,後院略嫌單薄。雖說定國公在女色上不太在乎,婚後對她也是愛惜。但母憑子貴,有了這兒子。她這個四夫人位置才算真正穩當。
何嘯天的辭世,對於何藝打擊很大,這幾年她幾乎都在西北三省,主持百靈教事務,夫妻二人聚少離多,自然再無子嗣。與他相比,艾絲特則是好事連連,不但能生,還一連生了兩個大胖小子。兩個兒子雖是黃膚黑髮,但眼睛卻和其母防佛,為藍色。艾絲特歡喜得不得了,大兒取名吳嘉波,小兒名為吳銘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復興九年的時候,祝玉清終於誕下一個男孩。這個孩子一出生,不但是吳明,闔家上下都鬆了口氣。這幾年來,大夫人主持內務,操盡了心,其柔婉公正的性格,受到定國公府將士的一致愛戴。可其他幾位夫人喜事連連,大夫人卻毫無動靜,眾人心下不說,卻也心焦得很。就連吳明,私下多次見到祝玉清唉聲嘆氣,為沒有子嗣而煩惱。
得知出生的是個男孩,祝玉清喜極而泣,親自為這個孩子取名為天賜。歲月如梭,一晃眼,小天賜週歲了,中西狼帳內張燈結綵,大紅燈籠幾乎連成了片,庭牙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了,為這一週歲的小寶貝慶生。
主座上,吳明和祝玉清身穿喜袍,懷抱兒子,笑吟吟的給各位賀客打著招呼。由於枯木神功的滋潤,五年過去,這個三十出頭的小婦人未現絲毫老態,不過人卻豐腴了些,更顯穩重。
至於吳明,由於已臻九段,氣血早已穩固,看起來還如五年前一般,只是神色更為內斂,他身穿一襲藍色長袍,坐在那裡,雖然沉默不語,但自有一股威勢。
定國公在中西一手遮天,小兒子週歲之喜,參加喜宴的非富即貴,且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各個酋長,部落首領,將軍等一一上前,掏出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如糕點,糖果,點心等一一奉上,然後再獻上用白線串好的掛錢,由司儀託上,小心的給小傢伙掛上。
眼見差不多了,吳明才站起來道“列位都是我中西肱骨,能來參加小兒週歲之喜,是我吳明的榮幸,本公在此多謝了。”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