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二十五章 詢問

能朝到金鑾殿上並有資格說話的大臣,最少都在四十五歲以上。這些人更喜歡過安穩的日子,所以思想相對保守,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更不願意冒險。趙晤自當上皇帝以來,總感覺自己站在泥淖裡,每走一步腳都牽牽絆絆。這種感覺讓他很不舒服。

他要銳意進取,他想讓這些大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施政方針與先皇不同,但總沒有一個契機讓他立威。而杜錦寧這篇文章,為他知道他能做什麼了。

他要讓人造大船,他要讓人遠航,他要征服星辰大海。阻攔者,滾蛋!

平復了一下心情,他坐了下來,將目光落到杜錦寧的第三篇文章上。

在這篇文章裡,杜錦寧仍以一樣的風格,引經據典地羅列了以往中國跟新羅、日本的貿易所取得的種種利益。最讓趙晤眼前一亮的是,杜錦寧在文章裡告訴,與近海的國家進行貿易不僅能促使國家經濟的繁榮,同時還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貿易能促使國與國之間更為親密。而一旦兩個國家能為我所用,那麼新羅、日本所在的島嶼就如同大宋的瞭望臺,更能成為大宋東南邊的第一道防線。一旦有海外的敵人來臨,兩個國家就能給大宋預警。大宋也能派兵去支援他們抵抗外敵,將外敵消滅在國門外。

文章不光總結了以前跟這兩個國家貿易時的成果,還指出了許多不足,指明應該如何在共享利益的同時,利用物資來抑制兩個國家的發展,從而讓他們成為大宋的屬國,永遠離不開大宋的支援。

“太好了,寫得太好了。”

趙晤再一次看得熱血沸騰,忍不住站起來在屋裡來回踱步,以平復洶湧澎湃的心情。

這三道策問,只是不過是他偶有所想,從而順手寫下的。他並不認為這些從來沒接觸過國事的貢生們能寫出什麼實用的意見與建議出來。可他沒想到杜錦寧給了他這麼大的驚喜,每一篇文章不光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還給出了最具有操作性的建議。

難道這些貢生都有這樣的水平,是我以前看的文章有問題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趙晤暫時將杜錦寧的試卷放到了一旁,看起了其他貢生的文章來——之所以說是暫時,是因為他打算一會兒批閱完試卷後,再仔細閱讀這三篇文章,好思索如何在這三方面實施杜錦寧所提出的建議。

第二名的文章寫得也十分好,在農業、航海和貿易方面也寫了比較詳實的內容,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這個考生年紀比較大了,所以提出來的建議很沉穩,只做一些小小的嘗試,並不建議有大動作——這篇文章拿到朝堂上去,肯定可以獲得那些保守派大臣的讚賞。

這迥然不同風格的兩份試卷,估計是八名閱卷官揣摩他和大臣們的心思而選出來的。把杜錦寧的試卷放在第一位,也代表了把他這個皇帝放在了第一位,以免承受他的怒火。

領悟到兩份試卷背後所蘊含的用意,趙晤的嘴角一勾,露出一個嘲諷的笑容。

將第二份試卷放在另一邊,趙晤繼續看第三份卷子。

第一名是杜錦寧,第三名是齊慕遠,而齊慕遠是齊伯昆的孫子,這是他在大殿裡監考的時候就知道的事情。

所以他很好奇,齊伯昆的孫子針對那三道策問,會寫出什麼樣的文章來。

將三篇文章細細地看過一遍,趙晤臉上浮現出滿意地笑意。

他之所以重用齊伯昆,是因為齊伯昆與他的想法總是不謀而和。齊伯昆雖然年紀大了,卻不像那些渾身充滿了迂腐氣息的臣子那般保守。就算有些想法他不能理解,但他忠心,能忠實地把趙晤的意願執行下去。

這讓趙晤覺得十分滿意。

而齊伯昆的孫子,在他的文章裡表現出來的思想與齊伯昆一脈相承:嚴謹又不乏鬥志。最難得的是齊慕遠小小年紀,卻能提出許多好的建議。文章雖然不如杜錦寧的那般充滿激情,蠱惑人心,想得深、看得遠,提出的建議更實際。但以齊慕遠的年紀來說,也是十分難得的了,不失為三篇優秀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