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錢貴不貴呢?”一個老臣問道。
杜錦寧想了想:“定價應該是普通稻種的兩倍。”
大家都點點頭。畝產七石的種子,只要不是貴得離譜,沒誰不願意買來種植的。要知道除了種子,人工、肥料、時間的花費都是一樣的。有極高的產量,買種子的那點錢就不算什麼了。
還沒等大家琢磨杜錦寧在這件事上一年能賺多少錢,就聽杜錦寧道:“在稻種上賺的錢,我分文不取,全都用來獎勵在農業水利做出貢獻的人,或資助貧困地區在水利方面的建設。這筆錢之所以不直接交給朝庭,主要是希望專款專用。朝庭可以派一個戶部的官員來監督賬目及資金走向。”
一聽這話,大家心裡剛剛生起的那一點點不舒服就煙消雲散了。
雖然高產水稻是杜錦寧一個人研究出來的,但在研究的時候,杜錦寧還是朝庭官員,拿著朝庭的俸祿,靠著其他官員為她分擔了任內雜事,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研製出來,為此朝庭還賞賜了她丹書鐵券。現在封她為長公主也是看在這一份功勞上。
如果杜錦寧就這樣把高產水稻佔為已有,並且用它來為自己牟利,不讓朝庭佔一點邊,各位老臣是絕對不允許的。
但大家也清楚,杜錦寧研究出來了高產水稻,這種稻種屬於國家不假,然而想讓人家長年累月地無償為整個國家培育稻種,也是不合理的。
按他們的想法,稻種出售的利潤,杜錦寧可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收歸國庫,這樣才比較合理。
現在杜錦寧表示無償長期為國家培育稻種,要求只是將賺取的錢財用作農業水利上,這是為整個國家著想,她自己不佔一點利益,還要長期付出,倒讓這些老臣對她起了敬佩之心。
整個大宋長江以南都一年兩季種植稻穀,可以想見一年需要多少稻種,這一項買賣收益有多大。杜錦寧卻想都不想,張嘴就把利潤讓了出來,這份魄力,即便是他們這些大男人,都自愧不如。
敬佩之餘,大家的目光不自覺地往齊伯昆身上瞧。
在他們的認知裡,女人嫁進了夫家,那麼她的一切都是夫家的。
杜錦寧現在問都不問,直接把這麼大一筆利益讓出去,也不知齊伯昆會不會心生芥蒂。
齊伯昆對大家的想法心知肚明。
他樂呵呵地站出來,對趙晤拱手道:“錦寧向來是個悲憫天下的孩子,從她寫《種田記》,把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無私傳揚出去,就可見其心懷。對她這種無私胸襟,老臣唯有佩服景仰。”
他這麼一說,大家都想起來了,杜錦寧在《種田記》裡,還真把所有種植上的經驗都傳授了出來,毫無保留。這在把任何技術都像傳家寶似的藏起來、敝帚自珍的古代,是極為少見的。可見杜錦寧無私的人品、寬闊的胸襟。
以前大家對杜錦寧接觸不多,只是聽趙晤和齊伯昆誇讚,對她的印象也只是研究出了高產水稻、以及她是上一屆的狀元上。
現在這麼一接觸,大家是真真正正地從心底裡認同她並接納了她。
這裡可不止一個官員是《種田記》的忠實讀者。有一個忍不住道:“公主既然回來了,那麼《種田記》該繼續寫下去了吧?不知下一冊什麼時候出?”
大家都目光灼灼地望著杜錦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