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錦寧點點頭:“吳大人這話我信。”
吳證這話,很容易讓人誤會,趙晤改變了國策之後,他這個工部尚書就再沒有以前那般風光。要知道國家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工部尚書的地位就十分重要;可如果國家發展商業,農業的地位下降,工部尚書的重要性就會大打折扣。
吳證的為人,杜錦寧十分清楚,他絕對不是這個意思。
他是單純地為國家的政策走向擔憂。
她道:“大宋田地兼併嚴重,這一點吳大人清楚吧?隨著田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國家稅收銳減,國庫空虛。因為沒錢,朝庭想做什麼都不容易。這一點,吳大人知曉吧?”
吳證點點頭:“但這並不是振興商業的理由。”
“還真就是!”杜錦寧的表情變得銳利起來,“發展商業,貨物流通時要納稅,百姓在經商中也得利。國家和百姓在商業中獲利,從而削弱土地的價值與重要性,減少土地兼併給國家帶來的影響,這有什麼錯?為什麼一定要重農抑商?吳大人飽讀詩書,想來不會不知道當初商鞅在提出這個口號時是一個什麼特定條件吧?國家情形不同,國策便應該隨之而改變。這有什麼錯?”
吳證被她說得啞口無言。
杜錦寧的嘴角勾了勾:“這還僅僅是一個開頭,而不是結果。”
她直視吳證:“吳大人既然是工部尚書,想來常年來往于田間,接觸過許多底層的百姓佃農吧?他們的日子好過嗎?他們一年到頭辛苦耕種,繳納了繁重的賦稅後還能有多少糧食給自己吃?”
吳證的臉色變了變。
除了縣令、知府這些地方基層官員,他可以說是京官裡接觸底層百姓最多的官員了,自然知道這些百姓過的是怎樣艱難的日子。
“你的意思是,讓他們不種地,去做買賣?”吳證問道。
“不。”杜錦寧搖頭,“我的意思是,等整個國家商業繁榮到一定程度,土地的價值降到一定程度,我會建議皇上取消仕族的納稅優待。”
吳證瞳孔一縮,嘴巴張得老大。
“某個讀書人考上了秀才和舉人,於是他的親朋好友馬上來投奔他,把自己的田地都掛到他的名下,享受國家的免稅政策。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吧?這就是土地兼併的雛形與縮影。”
杜錦寧繼續質問:“大宋有多少秀才、舉人、進士?朝庭有多少官?宗親勳貴又有多少?整個國家有多少田地被兼併到他們的名下?”
她直視吳證:“除此以外,還有寺廟道觀名下的土地,也都是免稅的。他們不用納稅。於是國家要用錢,就只能從餘下的那些土地上徵收,這等於把整個國家的納稅重擔壓到了所佔土地不多的普通黎民身上。他們納的稅數量繁多,不堪重負,底層百姓苦不堪言。於是階層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矛盾激化,國家危矣。”
“而我想做的,就是壓低土地價值,減弱仕族的利益損失,減少矛盾,從而順利推行人人平等、戶戶納稅的政策。這才是我向皇上進言發展商業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