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昶如果奪位之心不死,去了日苯,借用日本的兵力打回大宋,奪取大宋皇位怎麼辦?扶持一個跟本國親近的大宋皇帝,想必日苯是很樂意的,沒準趙昶沒有異心,他們也要慫恿他這麼幹。
就算趙昶沒有異心,可他是親王。如果日苯將他扣住,以此要挾跟大宋談條件,大宋又怎麼辦?趙晤能表現出冷血的一面,不顧自家親兄弟嗎?可割地求弟,也同樣要揹負臭名聲。名聲盡毀,世家就會利用這一點攻訐於他,他將難以掌控朝政。
所以派趙昶去日苯,這種事想都不用想。
杜錦寧和趙昶這兩個名聲最盛的茶道創始人和倡導者都不能去,那還有誰能派去呢?
官員都不好派,最好是民間……
這麼一想,齊伯昆倒是想到三個人來。
他問趙晤:“曾經做過杜錦寧老師,後來又一起推行心學,現在則一起倡導茶道的陸九淵、史修、彭士誠三人,皇上您覺得怎麼樣?”
趙晤點點頭:“可以。”只要不是杜錦寧和趙昶,其他都無所謂。
只是不能派趙昶這話,不能由他嘴裡說出來。
他道:“這件事,朕就交給你了。”
“是,臣這就去辦。”齊伯昆退了出去,就派人去給跟他同一陣營的大臣遞話。
這都是老套路了,大家輕車熟路。第二天趙晤就鴻臚寺這個摺子讓大臣商議,鴻臚寺卿出列提出由陸九淵等人去日苯;齊伯昆則提出派大宋的僧人去,雙方就爭執起來。
一般情況下,只要有人提出瞭解決方案,大家的思路就會跟著走。更何況這是於大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世家就沒往反對的思路上去想,只是下意識地要反駁齊伯昆,也提出了世家自己的人選。這些人是跟著趙昶一起搗鼓茶道的世家子弟,只是名聲不顯。
陸九淵三人在茶道界的地位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大宋的僧人還是世家子弟,在他們面前都沒什麼競爭力。更何況,他們是鴻臚寺卿提出來的,這讓世家好接受一些。
於是吵了一會兒,最後按趙晤和齊伯昆預計的那樣,世家終於同意派沒什麼政治傾向的陸九淵三人去日苯弘揚大宋茶道。
聖旨在第二天就由金公公這個熟門熟路的太監帶到了潤州。
杜錦寧大喜。
這步棋,她佈局了這麼久,終於達成心願了。
陸九淵三人卻是誠惶誠恐:“皇上怎麼會想著派我們去?”
三人原先都是在地方的書院裡做山長或先生的,算是小人物。即便後來跟著杜錦寧在儒學界和茶道界混出了點名聲,也覺得自己離皇權還很遠。
現在忽然被皇上派去日苯,他們在榮幸之餘,又惴惴不安;另外因從來沒有出過國,對於陌生的國度心生惶恐。
https: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