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看到幾篇好文章,寫得著實精彩,但還沒精彩到讓他們喜形於色的地步。畢竟這僅僅是院試,不是鄉試、會試,考生水平有限,即便文章用詞和結構巧妙,也有一些自己的觀點,但終還是深度不夠。
彭士誠便將試卷遞給了陸九淵:“你看看,看看。”見陸九淵接過試卷,他又嘆道,“唉,也不知寫這篇文章的是何許人,回頭我倒要見見他才行。”
史修被他說得實在忍不住,乾脆起身湊到陸九淵身邊,一起跟他看了起來。
只見上面寫道:“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
“嘿,有點意思。”史修忍不住撫了撫鬍鬚,繼續往下看。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這一次史修沒再感慨,憋著一口氣把整篇文章都讀了一遍,然後他跟陸九淵一站一坐,盯著那張試卷,久久不語。
彭士誠得意道:“如何?”
“好文章,確實是好文章啊。”史修重重地吐了一口氣,一時之間只覺心神十分暢快。
他們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推崇的理念是一致的。
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道學,覺得“良知乃出於天,故明心可見性”,強調“理”高於一切。
但陸九淵三人卻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們覺得心才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只是他們認知還處在朦朧之中,猶如被蒙了一層面紗,無法用明晰的理論來反駁,提出自己的主張。
而這篇文章卻說: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可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就在於“已發”。
就比如孝順父母,心中有這個意念還不能算作孝,必須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並且在孝順父母的過程中,奉養得宜,讓父母舒適滿意,這才是孝。這是本心的作用,萬物皆在本心。
這篇文章,就像掀開了蒙在他們眼前的面紗,讓他們的理論一下子明晰起來,有如醍醐光頂,叫他們眼前豁然開朗。
這種理論,簡直是騷到了他們的癢處,說出了塞在他們心間卻無法用明確的言語表述的東西,讓他們只覺得酣暢淋漓。
“再看看下一篇文章。”他對陸九淵道。
陸九淵已經在看了。聽得此話,他將試卷挪過來了些。
彭士誠剛才也只看了第一篇文章呢,後面沒看,此時便也湊了過來,三個花白頭髮的腦袋頓時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