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後大宋保有禁軍三十萬、州軍十萬,邊軍二十萬,共有兵力達六十萬。而後對諸部軍將進行調整,江鉦致仕,韓振接任樞密副使,一干禁軍老將回京入樞密院任職,一大批青壯將領晉升各部主將。
祥興二十一年,趙昺任命降臣方臣祐為高麗招討使,出動水、步軍三萬前往高麗。李氏不敢交戰請降,願為大宋屬國,降爵為王。趙昺賜其為高麗王,以方臣祐為監政,長子入宋為質,年年納貢。
江南人口增長日益,耕地不足,趙昺下旨江浙人口北遷河北、河南,湖廣人口充實川蜀;又遷山西之民前往陝甘寧地區。將歸附的蒙古人口安置在沿邊,並置州縣管理,將草場分與諸部,各部間不得相互侵擾。
同年,皇長子趙璟至學齡,趙昺沒有沿襲於宮中聘請帝師教育的舊例,而是讓其入皇家學院學習。此舉引發轟動,京城子弟紛紛入院學習。
祥興二十二年,陸秀夫等老臣請辭致仕,趙昺以文天祥入主中書省、江璆支援尚書省,陳則翁入門下省,林之武、蔡喬、莊公從等人入京進入六部任職。
趙昺下旨改臨安為南京,燕京為北京,開始營造宮城,整修城垣。
祥興二十三年,趙昺北巡,駐蹕開平府,調諸部草原演武,蒙古殘部慌忙北奔,大宋得民數萬戶。
次年秋,趙昺親領大軍二十萬,分三路深入草原追剿蒙元殘部。此時蒙古人經過數年內鬥,人口銳減,已形同散沙,大部自知不敵紛紛歸附,少數遠遁漠北,大宋收復和林,設定安息總管府管理。
祥興二十五年,扶桑內亂遣使請求歸附,趙昺斷然拒絕,並切斷與其的所有貿易和文化交流,此策使其與外界日漸隔離,十數年後便陷入衰落,國民貧苦,技術落後,內鬥不已,最終一村之地也敢稱王。
祥興二十八年,海外作物在中原試種成功後,趙昺向西北各地推廣,並將玉米、花生和番薯作為必徵的賦稅,數年後各地遍植,使乾旱貧瘠之地得以豐產,使民免於飢餓。
同時,趙昺又下旨將皇家所屬工坊北遷中原,開發礦場,建立工廠,促進工業和紡織業發展。
祥興三十年,經過十數年的發展,大宋經濟日益強盛,貨物行銷四海,趙昺著手推行平民免費教育,在各地開設新式學校,並改革科舉,一改以經史取士的慣例。
祥興三十五年,趙昺立皇長子為儲,開始讓其學習政務,處理國事。
祥興四十年,趙昺自南京出發南巡,重走當年入江南的路線,歷時一年足跡遍及沿海諸省,在泉州拜祭了圓寂的師傅。又乘舟出海至瓊州,看遍昔日山水,終於在海之南題寫了心心念念已久的‘天涯海角’四個大字。
祥興四十二年,楊太后駕崩,趙昺將太后葬於紹興皇陵。次年遷都北京,但其久居南京,將政務交予監國的太子打理。他醉心於編寫教材,教導學生。
祥興四十五年,趙昺乾脆禪位於太子,改國號復興,自己除專注於教學外,開始發明打造各式機械,推廣蒸汽機的應用,使得大宋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進入了工業文明。
復興五年,知天命的太上皇打造了數艘蒸汽鐵殼船,率領一支百艘萬石大舟出海環遊世界,直至數年才歸,不僅帶回了各種珍惜動植物,還開闢了數條新航線,更重要的是讓大宋士子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復興十年後,太上皇身體日漸衰弱,很少在離京,除了編撰書籍後,含飴弄孫,便是與昔日老臣喝茶回憶往事。
復興二十年,太上皇常常望著天空發呆,一個夏夜突然雷雨驟至,其面現喜色言:吾回家了……便悄然逝去!
太上皇駕崩後,趙璟遵遺囑將其仍葬於紹興皇陵,伴於楊太后陵寢旁,周邊陪葬著與其一起打天下的祥興舊臣。
眾臣商議給先帝上廟號卻犯了難,祥興帝文治武功本朝歷代皇帝無能出其左右,不僅恢復了漢家江山,還向西北拓地萬里,並推動了大宋軍事、文化、科技和醫學、農業機械,乃至天文等等的發展。
最終,皇帝趙璟還是覺得其收復中原,恢復江山的功績最為顯赫,上廟號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