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2個小時之前:
“今天的計劃有點忙啊。”李敏是空管局派遣的常駐無限未來公司工作小組的組長,他看著當日起降計劃備案表,隨口說了一句。這份備案表文件中有幾個關鍵詞,標註著“航天飛船改進型試飛”、“共4個批次”……
無限未來公司得到了來自頂層的首肯(預設),加上對軍隊尤其是空軍的持續技術輸出形成的良好關係,在空域使用方面的許可權等級很高,加上公司總部上空及附近空域並非熱門航線區域,以及出於對高科技企業的鼓勵等各種因素,空管部門對無限未來公司的航空航天業務採取了特事特辦的準報備制度——只要不飛遠端航線,那麼每次飛行只要提前2小時,向空管局做備案即可,只要沒有被明確通知否決,就可以準時起飛。
這對如今貨運飛船還在不斷最佳化,日常有大量測試飛行需求,以及太空旅遊被公眾接受後,每週至少安排兩期太空飛船的無限未來公司來說,節省了大量的申請時間。一般來說,在專案測試安排比較密集的時候,一天起降23個批次較為常見。
按照常規流程,大氣層內飛行需要先申請並提交各種材料,然後再等審批意見,一輪審批流程至少需要2天時間。而像飛出大氣層的那種,已經脫離了空管局的管理範疇,根本就沒有對口審批的主管部門。
國家放開民營航天市場後,有幾家民營公司試水火箭發射業務(現有技術比較成熟,而且技術門檻比較低),發射前就尷尬地發現——找不到有審批權的主管部門。最後如何解決?基本都是先發射了再說,發射成功或是失敗墜毀了但沒砸到人,也就民不舉官不究,如果造成傷亡了,那就另說。萬幸的是,目前這幾家試水的公司業務規模都很小,而且也足夠小心,還沒出過傷人傷物的意外事故。
所以,上頭搞特事特辦,對無限未來公司的默許放開,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摸索如何管理民間的航天科技公司。既要管理,又不要管死,太難了……
只是,陳文浩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可能會讓有關部門做出更加兩難的選擇。
很快,備案上報時間達到了2小時。從機庫裡掐著點出來的兩家飛船分別佔據了兩條跑道,其比普通太空旅遊飛船大出一整圈的造型,正常人都能夠分辨的出來,更別提塔臺裡的專業工作人員,肉眼測速和辨別大小是必考技能點。
李敏連監視器都不看了,離開座位,眼鏡都快懟在落地玻璃窗上了,“這是你們公司新搞出來的?”
塔臺裡少數幾名公司員工都是不知情的,沒人回答得上來,但是卻都下意識地挺了挺胸:看,我們公司乾的,牛不牛。
李敏也是反應過來,又多看了幾眼才回到位置上,翹了個大拇指,“厲害!”
無限未來出品的飛行器歷來都是無人駕駛,這也是讓外界特別是全球同行都覺得不可思議的黑科技,拋開其他好處不說,至少在此刻,讓起飛前的溝通工作變得簡潔高效。地面發來起飛請求,經塔臺確認後,兩架飛行器同時點火,沿著平行的兩條跑道同時加速滑行,在滑出大約1500米的距離後,猛地提升飛離了地面,以極快的速度劃出一道不明顯的弧線直上雲霄。
這又是一項明顯不同於以往的表現。貨運飛船採用電動引擎,起降方式是和直升機類似的垂直起降,不需要滑行跑道。而已經多次載人的太空旅遊飛船,因為採用了雙引擎架構所以在起飛時需要跑道,但長度只要500米就足夠了。而這一次,在跑道上的滑行距離是原來的三倍,假設動力不變的前提下,載重量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
試飛為什麼要載那麼重的貨物?出於職業敏感性,李敏在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個。按照常理,新的飛行器試飛不應該簡裝上陣嘛?除了飛行員和必需的測試儀器,其他能省則省,即使軍用戰鬥機,火力測試也是排到機型測試穩定之後。
今天註定了是打破他常規的一天。第一批兩架飛船上天后不到5分鐘,第二批又是兩架飛船再次從機庫中被同步牽引到跑道上。滑行,加速,起飛……
這還沒完,第三批飛船再次來到了跑道。
“每批次2架,4個批次就要上去8架?這存在危險性!”李敏拿起戰術平板,“我要找嚴總確認,先不要放通行訊號……”
塔臺外,第三批已經開始滑行、加速、起飛。
“怎麼回事?!”李敏放下平板,提高了說話音量。
“沒有,不是我,我沒給訊號。”負責輸出訊號的操作員一臉無辜。
“嚴總,你好。我是塔臺的李敏,今天的試飛計劃……”李敏把注意力轉向平板,已經連通了嚴國平的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