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章 李鄘對那位遠在西域的雁帥,也生出了幾分好奇。

第111章 李鄘對那位遠在西域的雁帥,也生出了幾分好奇。

李鄘也沒想到, 唐一竟然會突然來這麼一招以退為進。

安西軍很強大,他們也知道自己很強大,這無疑會給所有與他們接觸的人帶來巨大的壓力。

高富帥一人深入吐蕃國都, 卻能推動吐蕃人正視結盟之事,不敢繼續推諉,大唐君臣又豈能忽視他們的訴求?

哪怕安西遠在千裡之外, 但是看看城外那五千士兵就知道, 他們想到大唐來,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從他們出現的第一刻開始,安西軍展現出來的姿態, 就是強大而無畏。按理說, 接下來就該用這樣的姿態,迫使大唐接受他們的所有要求了,這也是藩鎮一貫的行事。

但唐一偏偏沒有, 反而退了一步, 打起了感情牌。

而這張牌,不管是對李鄘還是對朝堂上下, 都必定非常有用。

單騎出關、為報國不惜己身的郭昕, 當年從山東河北之地徵募的安西鎮兵和他們的後代, 流落西域與中原阻隔數十年的漢家百姓……這些人身在西域、心繫大唐, 如今他們想要葉落歸根, 誰能說得出一個不字?

尤其是郭昕,郭子儀雖然死了, 郭家卻仍是龐然大物。這事若處理不好,就是太原郭氏也不會坐視不理。

但唐一說的又分明不只是葉落歸根的事。

當年郭昕原本只是作為使者, 替皇帝巡撫河西、安西諸地,結果這一去就回不來了, 只好自領安西四鎮節度留後,駐守西域。再與朝廷有聯系時,已是十五年後,他這才被朝廷承認並授官。

而現在,這個朝廷任命的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要回鄉歸老,按理說,朝廷也應該派人去接手他的職務。

但雁來已經是安西四鎮節度留後了。

這當然不符合流程,卻又是危急之中的權宜之計,所以唐一明面上是說郭昕想要回鄉,實際上是在問,雁來這個節度留後,朝廷認不認?

除了促成三方結盟之外,這就是安西使團入京的另一個目的了。

雖說朝廷認不認都無所謂,畢竟他們也沒有能力派一個新的節度使去西域,去了也不可能真的從雁來手中奪權,但還是那句話,凡事要師出有名,雁來既然暫時不打算脫離大唐獨立,那麼有朝廷的任命,當然比沒有要好。

也別覺得這是很容易的事,畢竟當年……不對,是以後,恢複了河西走廊的歸義軍的第二任領導者張淮深,為了一個歸義軍節度使的名分,可是跟朝廷來回拉扯了整整二十年,中間還換了幾個皇帝。

他最終等來了朝廷的使節,結果別說領十一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和領九州的河西節度使了,朝廷連旁邊的瓜州都不肯給他,而是給他單開了一個沙州節度使。

可以說是缺德到家了。

河西因此人心浮動,不久沙州發生叛亂,張淮深全家身死,沒兩年歸義軍就改了姓。

要說其中沒有朝廷的手筆,真的很難讓人相信啊……

當然安西軍跟歸義軍的情況完全不同。

歸義軍就在河西走廊,既是大唐的屏藩,也是大唐需要防備打壓的潛在敵人,而且歸義軍內部一直都是家族制,張氏既需要拉攏本地的大族來鞏固自身統治,又要藉助朝廷的任命來壓制這些大家族,所以一旦制衡失敗,就容易翻車。

安西距離更遠,中間還隔著個吐蕃,內部也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

而且唐一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接下來的三方結盟。

安西軍作為結盟的一方,是得到了吐蕃認可的,大唐很難反對。那麼對大唐君臣來說,一個朝廷任命的安西四鎮節度使,肯定要比不聽朝廷號令的安西軍首領更符合自身利益。

但是萬一朝廷寧願不結盟、不議和,也不肯正式給雁來這個名分呢?

這種可能性雖然很小,但也不是沒有。

畢竟德宗當年就是個記仇小能手。

他當太子的時候,大唐向回鶻借兵平定安史之亂,獲勝之後回鶻便仗著有功,在大唐橫行無忌,甚至連他這個大唐儲君都不放在眼裡。有一次,他去拜見回鶻登裡可汗,可汗卻責怪他沒有對自己行舞拜之禮,將他的四個部下拖出去杖一百。

這事讓德宗刻骨銘心,登基之後也不肯給回鶻好臉色,還一度想聯絡吐蕃一起對付回鶻。

不過他這個人,血氣上來了就什麼都不顧,但是血氣一退,膽子立刻變小了,所以行事也反複無常。平涼劫盟之後,又記恨上了吐蕃,為了拉攏回鶻一起打吐蕃,很快就同意讓鹹安公主和親回鶻。

有點骨氣,但不多,甚至還不如沒有。

但是現在這個皇帝,性格和手段都比他爺爺德宗強硬得多,甚至連皇位都是聯合宦官從親爹手裡搶來的。如今他登基未久,正是年輕氣盛、躊躇滿志之際,萬一他覺得受了威脅,就是不肯低頭呢?

所以現在李鄘主動問起,有機會敲敲邊鼓,唐一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安西軍能夠放低姿態、以如此柔和的方式來提要求,李鄘也確實無法拒絕,肯定是要在後面的奏摺裡寫上一筆的,便笑道,“陛下若是知曉郡王的訊息,也必然歡喜。想來定會派遣使者前往安西,迎郡王回京。”

“如此,雁帥也可放心了。”唐一立刻打蛇隨棍上,“若是陛下能恩準雁帥親自送郡王回來,就更好了。”

李鄘眸光微微一閃,臉上的笑意真誠了一些,“雁帥可上書奏請,陛下體恤,想來不會拒絕。”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