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所以雁帥什麼時候來長安,入主皇宮啊!
關於如何封賞安西軍的朝議, 正在十分艱難地推進。
雖然艱難,但也不能不推,畢竟人已經在京城等著了。而且等著的不只是安西軍的人, 還有吐蕃使團。
不過這種艱難也不是沒有好處。
至少朝中對安西軍的態度,就不像是民間那樣熱切。
畢竟百姓只需要為故土回歸、國家強大而高興,而當權者們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
最先定下來的是京職, 因為這個是有慣例的, 節度使初授,都是加左右散騎常侍——不過通常來說,因為以左為尊, 所以分左右的官, 一般都是優先授左職。
然後是散官。
大唐的主流是低職高配,散官基本都比職事官低,比如白居易那句著名的“江州司馬青衫濕”, 作為從五品的上州司馬, 卻身著青衫,就是因為他當時的散官還是從九品的將仕郎。
所以如果有必要的時候, 皇帝也會給一些需要裝點門面、但是散官比職事官低很多的官員“賜服”, 或者如果職事官達到一定品級, 也可以“借服”。
還是白居易, 他後來量移忠州刺史, 就可以“借緋”,等到被召還回京, 任尚書司門員外郎,又繼續穿回青衫, 因為他仍然還是將仕郎。
——中晚唐時期,散官與待遇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弱, 低職高配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少宰相都是正六品的朝議郎。甚至出現過官拜宰相,而散官還是將仕郎的極端情況。
不過雁來的情況比較特殊,一入仕就是從二品大都護,散官不能太低,卻也不可抬高。
所以商量半天,最後幹脆決定不授散官,反正她也不需要朝廷給發俸祿,大都護又是從二品官,可以衣紫,皇帝再賜金魚袋就可以了。
因為左右散騎常侍本來就是諫官,有規諫和顧問之責,所以憲官也可以不授。
加官方面,最後決定加觀察使和押蕃使。
最後,不是那麼讓人意外的,推進的流程卡在了爵位上。
如果她的身份沒那麼複雜,就算是女子,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禮部的官員們也不是不能閉著眼睛讓她受封國公、郡王。畢竟連安史之亂的降將都能受封,沒道理恢複安西的功臣不能受封。
可她偏偏是公主之女,這就涉及到了國禮、家禮之爭。
封她一個不要緊,就怕給後來人開了不好的頭。
尤其這還是在大唐。
盡管武則天、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都早已成為故紙堆中的人物,但她們的事跡,仍舊能夠刺痛大唐君臣敏感的神經。
為什麼唐憲宗只給正妻封了貴妃,還是用這麼離譜的理由,滿朝上下居然就接受了?不就是因為郭氏一門顯貴,令人忌憚,稍稍壓一壓風頭,對大家都不是壞事。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 事太敏感,所以流程雖然卡在了這裡,但是朝臣們倒也沒有像是平常那樣發生激烈的爭吵,反而一個個都措辭謹慎、字斟句酌,所以紫宸殿裡的氣氛雖然壓抑,倒也稱不上劍拔弩張。
就是有點太折磨人了。
畢竟不是一時半刻,而是要持續好幾天,不把這一節磨過去,誰都別想輕松。
但該說不說,人在高壓之下,總能迸發出無窮的智慧,所以磨了幾天之後,還真讓他們找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在爵位前面加上“特授”兩個字,並且將雁來作為這個特授的硬性標準。
只要不是再出一個能召喚天兵的存在,相信不論男女,要做到這樣的功績都不容易,皇室成員就更不用說了。
真要是能做到,封個郡王又如何?
這一步走出去之後,剩下的就很簡單了。
考慮到郭昕的爵位是武威郡王,是河西四郡之中距離長安最近的一個,所以最後為她選定的是四郡之中距離長安最遠,也是距離西域最近的一個,敦煌。
雖然李吉甫之前吹捧過李純,說開放互市之後,說不定有機會恢複河西四郡,但應該沒人覺得李純、或者說是大唐,能夠靠自己把河西四郡拿回來吧?
反正現在地盤還在吐蕃手裡,所謂的敦煌郡王其實只是口頭承諾。
安西軍要是真的能拿下敦煌,把遙領變成實領,那對大唐來說,就是又開疆拓土了。雖然考慮該如何封賞的時候會很頭痛,但誰都不會說出“還不如沒有”這種話。
有和沒有的區別,沒人比大唐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