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天兵不將我等放在眼裡,朝廷難道也能嗎?”
眾人吵嚷半晌, 都只是在抱怨,並未討論出任何應對之策,最後還是隻能將視線轉向王廷湊, 讓他來出這個頭。
王廷湊也並未推辭,他抬手止住了眾人的話,對呂糧吏道, “天兵究竟是怎麼說的, 這是最後通牒,還是能再商量?”
眾人也循著他的視線望去。
呂糧吏心中叫苦不疊,但也知道既然做了這個中間人, 事情一日不完, 他就一日不得消停。
好訊息是,現在成德這邊應該是不會隨意殺他了,至於天兵……
雖然在呂糧吏眼裡, 他們比王廷湊可怕一百倍,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並不濫殺, 甚至很講道理。在戰場之外的地方, 天兵的行事都是依著法度來的, 在百姓中間名聲很好。
呂糧吏已經打定主意, 等辦成這件事, 他就辭了差事,去村裡買上幾十畝良田養老——賦稅若真能降到那般低, 這田就大可種得了,有天兵在, 也不用擔心官府不守信諾。
既然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心裡自然是偏著天兵了, 這時便道,“這倒不曾說過,但依小人看,天兵性情直爽,不喜彎彎繞繞,尤其見不得人拖拖拉拉,這……能不能商量,小人也說不好。”
這一點,王廷湊也看出來了。
這才多久啊,他們就折騰出了這麼多事,著實是雷厲風行。
但總要試著掙紮一下的。
他轉回頭,對坐在中間的少年道,“留後,依我看,還是再與天兵談一談,最好是能稍微放寬一些。不過,他們不耐煩這般拉扯,咱們得先想好了底線是什麼,面對各種情況要如何應對,再去商談。”
王知感有些無措地回頭去看站在身側的另一人,見他點頭,才回過身來,對王廷湊道,“全憑叔祖做主。”
王廷湊掃了那人一眼。
那是王知感的舅舅,想來是他的母親不方便露面,就將孩子交託給了自己的兄弟。
他們並不信任他,這也不奇怪,畢竟王承宗是死在他手中,這一點瞞不了人。好在王廷湊也不在意這些,當務之急,還是要先將局勢穩定下來,而天兵的態度尤為重要。
在這種時候,他們也只能依靠王廷湊,暫時不會做什麼。
得了這句話,王廷湊便開始主持商議,最後定下了幾條主要的內容。
第一,軍隊肯定是要保留的,不過數量可以大為削減。
本來河北屯駐重兵,就是為了防禦北邊的奚人、契丹人、烏桓人、鮮卑人,但安祿山起兵時,叛軍之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胡人。安史之亂平定後,胡人降將被就地安置在了河北三鎮,與胡人雖仍是時戰時和,但總體來說還算平靜,反倒是跟朝廷和其他藩鎮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
尤其是成德,經過多次變動之後,現在的轄區已經不與胡人接壤了,自然也就少了押蕃的職使,真正需要防備的是同僚和朝廷。
有天兵在,相信沒有哪個不長眼的藩鎮會來招惹,所以實際上,成德的敵人已經不存在了。
或者說,成德唯一的敵人就是天兵。但反正都打不過,有多少軍隊也是枉然,那麼大幅削減軍隊數量以降低支出,確實是有必要且可行的。
至於具體要保留多少,王廷湊沒有多言。既然奉王知感為主,那麼即便他只是個孩子,這種事也不當由他來開口。再者,限制軍隊數量的主要還是錢糧,這個要看談判的結果,不必急著定下。
但最好是在商談的時候,跟天兵那邊達成一個默契。免得這邊都弄好了,天兵卻不同意。
第二是關於今後成德的權責劃分問題。
哪些事情是王知感這個成德節度使能管的?哪些事情又是天兵劃了線,他們絕對不能碰的?
弄明白了這些,才能減少今後雙方可能會出現的摩擦,也能讓大家把心放回肚子裡,不必整天提心吊膽,怕天兵隨時會翻臉。
第三才是稅收的事。
主要是看能不能給漲一點,半成的稅實在太低,至少總要收入能夠敷出,不然這成德節度使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另外,雖然目前尚未談到,但是以後官府肯定是不能隨便徵發徭役的了,可事情總得有人來幹,這方面也需要商量出一個章程來。
然後就是天兵那份清單中的其他內容。
顯然,王廷湊在大家議論其他條款時,就已經考慮過了這些,商議時也是有條不紊,一一給出應對之策,倒是讓不少人心下嘆服。
本來之前還有人不解王廷湊為何要殺掉王承宗,因為當時他本就已經打算要求和,但現在想想,若是王承宗還活著,恐怕未必能設想得如此周全,最重要的是肯定沒那麼幹脆。
說到底,成德是王家的,錢糧軍隊也是王家的,王承宗肯定不捨得,而王廷湊雖然姓王,卻跟他們一樣都是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