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不需要考慮皇帝的面子。
大半夜被人叫醒, 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鄭餘慶整個人都麻了。
更麻的是禁軍那邊抓完了人,全都送到了河南府廨。
雖然可以理解他們是沒別的地方能關人, 但看著一排排被押送進來的玩家,鄭餘慶的太陽穴就一跳一跳的疼。尤其其中還有幾個非常不見外地主動招手朝他打招呼,一點不像是來蹲大獄的,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欽差巡查呢。
平心而論, 鄭餘慶雖然有些看不慣天兵過分張揚的行事風格,但也認可他們的作用。
天兵不僅壓得洛陽城的權貴不敢動彈,更是在城裡施醫贈藥、招攬僱工、熱心處理各種問題, 讓整個城市的面貌都煥然一新。
有強大的能力而不濫用, 還願意鋤強扶弱,怎麼看都頗有幾分太史公筆下游俠兒的氣質。
他們甚至願意遵紀守法!
大唐還沒開始重文輕武,很多文官都有出將入相的經歷, 甚至自己也會幾手武藝, 所以對於玩家這樣的存在,鄭餘慶雖然感覺很棘手, 但也實在生不出惡感。
這段時間大家相安無事, 也算是達成了一些默契。
雖說天兵完全沒有掩飾自己的打算, 鄭餘慶也看出他們是想挖他, 但只要裝裝傻也就糊弄過去了。
原以為這樣的平衡會一直維持下去, 但現在想想,確實是他想得太簡單。以鄭餘慶的人生閱歷來說, 本不該如此,只是天兵實在太淺顯、太好琢磨, 讓他掉以輕心了。
天子腳下他們也早就搞出了複活點,何況洛陽?
按理說, 滿朝君臣都沒能攔住天兵,洛陽這邊抵擋不住也正常。但不說鄭餘慶的情況跟郗士美不一樣,就說天兵將複活點開在了洛陽宮中,這就不是隨隨便便可以搪塞過去的。
不過很快,看到下面的人送上來的傳單,讀完上面的內容,鄭餘慶就發現,他的事情也不是那麼麻煩了。
或者說,朝廷一時半會兒應該騰不出手來處理他了。
河北的訊息早就 已經傳到洛陽,鄭餘慶知道天兵在河北幫著百姓對抗藩鎮,本來心下還對此頗為贊賞,現在看到河北的奏報,才知道情況沒有這麼簡單。
這是在挖藩鎮的根基、朝廷的根基,又何嘗不是在挖世家的根基?
位置和立場決定腦袋,就天兵減稅這一件事,藩鎮想到的是手中軍隊無法維持,皇帝和朝臣想到的是朝廷威嚴不再,而出身滎陽鄭氏的鄭餘慶,想到的卻是世家無法繼續保持超然地位。
世家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他們有世代相傳的祖業,而這祖業的核心就是土地。
佔有足夠多的土地,才能為族人提供優渥的生活,有了優渥的生活,才有餘裕去學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並且代代傳承。而學有所成的族人又會入朝為官,反過來為家族提供庇護。
靠著土地與知識這兩根支柱,無論是天災、戰火還是朝代更替,都無法動搖世家的財富與地位。
甚至對別人來說是災難的亂世,對他們反而是更進一步的機遇。
歷朝歷代,不是沒有人想清丈田畝、蒐括隱戶,但不說朝堂上佔據高位的世家族人不會允許,就是佃戶們也不樂意。本就是不堪朝廷的賦稅和徭役,活不下去了,才會寄籍高門尋求庇護,又怎會讓朝廷去查?
天兵卻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清查,直接將稅降低到幾近於無的程度,又不需要徵人服兵役,就算世家願意降租,那些佃戶和隱戶也會更願意擁有自己的土地。
佃戶轉為自耕農,對他們自己、對朝廷都是好事,對世家來說卻是災難。
沒有佃戶耕種,手裡的土地再多又有什麼用?
鄭餘慶只覺得手中的紙張沉甸甸的,竟有些難以負荷。
從天兵出現的那一天起,所有人就都知道,他們的存在必然會影響整個大唐的局勢,但是真到了動手的這一天,鄭餘慶才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他們。
他本能地因自己被短暫的溫情矇蔽而懊悔,可是轉念一想,就算一早就發現了天兵的目的,他就能阻止了嗎?
就是讓朝廷頭疼不已,四十多年來始終無法撼動的河北三鎮,面對天兵的攻勢也不堪一擊。
這一瞬間,鄭餘慶甚至從天兵這種徐徐圖之的態度裡,品出了一點對大唐百姓的愛護。畢竟真打起仗來,上面的人固然不好過,但受苦受難的還是他們。
鄭餘慶嘆了一口氣,在書桌前坐下來,鋪陳好筆墨,想了想,先提筆給家裡寫了一封信。
一股新的浪潮即將來臨,如果不想被淹沒,現在就該開始打算了。
也無怪世家大族總能在巨變到來之前做好準備,他們的訊息渠道本就不是普通人能比擬的。
寫完了這封信,鄭餘慶才重新提筆,開始斟酌給皇帝的奏摺該怎麼寫。雖然他覺得天兵鬧出這麼大的動靜,那些文章不會只在洛陽發,但該上報的還是要上報,況且,還有洛陽宮的事呢……
……
李純確實已經收到了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