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陛下,你的日子還長著呢!”
謀朝篡位這種事, 都是要盡量跟前任做切割的。
遷都、改國號、改元……再為自己編出各種天命加身的故事和傳說,說到底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讓人忘記前朝,認可新朝。
而要做到這些, 對雁來而言簡直太簡單了。
天命、人心,她早就已經獲得了,按理說, 她隨時都能推翻大唐的皇室和朝廷。
但雁來偏偏沒有。
她選擇了一條相對曲折, 卻也更平穩的道路,不是推翻、改寫,而是繼承。
雖然不知道她為什麼會這麼決定, 但這個選擇其實還挺對李吉甫胃口的——只有不自信的人, 才會努力掩飾真相,為自己營造各種虛假的光環,騙人騙己。
而且無論是對百姓、對朝廷, 還是對李唐皇室成員來說, 這個選擇都更好。
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動蕩,與權力更疊造成的損失乃至傷亡。
所以李吉甫雖然一直在上書致仕, 但李純不準、雁來也不準, 他也不怎麼在意, 因為內心裡, 他還是想站好最後一班崗, 完成整個權力交接之後,再功成身退的。
但自己想走, 跟能力不足而被灰溜溜地趕走,可不是一回事。
李純說“要你們何用”這種話, 傷害不到李吉甫,但這話要是從雁來口中說出來, 李吉甫絕對無法接受。
這跟個人立場甚至政治主張都沒有關系,只是他認可雁來的能力,所以也希望能得到她的認可。對李吉甫這種實用主義者來說,這比什麼萬家生佛、名垂青史之類的更吸引他。
所以這會兒,還是李吉甫先開口,“諸位,都拿出真本事來吧,否則咱們真要被人小瞧了。”
“安邑公的意思是?”
“有天兵在,大唐的風氣早就與從前不同,而且只會越來越不同,既如此,又何必死抱著‘禮教’二字不放,倒讓人以為我們是那等不知變通、跟不上潮流變化的腐儒了。”李吉甫感慨道。
這話卻是說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越是上了年紀的人,越是不肯服老,尤其是他們這種身居高位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元和一朝的宰相大都很年輕,四五十歲確實也還沒到服老的年紀,李吉甫想退了,其他人還不想呢。
為了這件事把跟雁來的關系搞僵,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既然胳膊拗不過大腿,不如抬一抬手,將精力放到更要緊的地方去,做點正事。
但當然,這事他們幾個答應了也沒用,得朝堂上大多數人都認可才行。
否則就算詔書發下,也只會為人恥笑。
而這就是需要他們出力、展示本領的地方了。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平息事態、達成想要的結果,而不讓大多數人心生反感,才是一位宰相的基本功。
知道雁來正看著,四位宰相可謂是各顯神通、手段盡出,有人從坊間輿論入手,有人引高官顯貴為援,有人發動起底層官吏,還有人聯絡了宗室皇親……
一夜之間,輿論還是倒轉,剛開始佔據上風的反對派,逐漸被打得抬不起頭。
而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之前支援派雖然言辭犀利,但說到底也只是在挑毛病,主要還是佔住了李純以妻為妾這一條。而現在,新加入進來的人則是各種引經據典,還真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之中,翻出了一些類似的案例。
雖然從古至今,沒有帝王離婚的記載,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常透過聯姻來形成政治同盟,而在政治同盟破裂之後,聯姻的諸侯之女有時候也會接回國。
這怎麼不算是一種離婚呢?
《詩經·邶風·燕燕》寫的就是衛莊公的第一位夫人莊姜送第二位夫人厲媯的妹妹戴媯她作為陪嫁的媵妾跟姐姐一起從陳國嫁到衛國)回陳國時的情景,而《詩經》是儒家五經之首,雖然不能說夫子認可這種離婚現象,但至少是不須要避諱的。
有些牽強,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而且引經據典是這樣的,我引用了經典,你就必須也用經典來反駁,除非你能找出夫子明確反對離婚證據,否則就無法駁倒我的觀點。
如果說,這個觀點僅僅只是讓反對派不情不願地閉嘴,拼命翻找文獻的話,那麼接下來玩家提供的一條訊息,就不止讓反對派心態炸裂,就連支援派也有些接受不了。
孔子可能也離過婚!
兩邊都想把說這種話妖言惑眾的人抓出來打一頓,結果一通追本溯源,說這話的人居然不是別人,正是孔子第 三十二代孫,貞觀年間的大文學家孔穎達,他奉詔與顏師古等人一起編寫的《五經正義》,正是科舉必讀書目。
關於孔子離過婚的說法,就出自《禮記·檀弓上》中關於“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這一句的正義,“時伯魚母出,父在”。
這可是孔氏後人親自注解的《禮記》,還會有錯嗎?
雖說出其實應該是休妻的意思,跟離婚還是略有不同的,但那可是文宣王、孔夫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