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難道你們說話不算數?”
就算是逼上梁山的好漢, 也不免暗自思忖,上了山之後,自己能坐哪一把交椅?若覺得把握不足, 那寧可在山下再蹉跎些時日,尋機幹上一兩件大事,將名望刷足了, 或是湊出一份體面的厚禮, 再風光上山。
綠林好漢尚且如此,更何況這些位高權重、手握大軍的將領?
要是待遇跟現在相比,差得太遠, 那不說自己受不受得了這委屈, 就是面子上也過不去呀!
偏偏他們還是去投降的,比人家上山投奔的更多一層尷尬,這投名狀和見面禮, 自然是重中之重。
所以盡管心下已經意動, 卻也沒有人貿然行事,都想謀定而後動。
但具體該謀什麼呢?
如果可以, 那自然是打回邏些城, 挾持贊普、舉國投降——沒錯, 就是反對派可能會走的路子。
只能說, 反對派的命是真的好, 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反倒是他們, 要什麼沒什麼,這條路也只能想想, 根本就走不通。
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帶著這三路大軍投降了。
如此不僅是大功一件, 這些的軍隊將來也依舊會是他們手中最重要的籌碼。怎麼也能跟尚黎謝一樣,單獨封個節度使當吧?
至於再往下的,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大,但也沒法要求什麼待遇了,他們都看不上。
但是想要掌控這三路大軍,顯然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路大軍一直打一直輸,退到這裡,五十萬人馬大概還剩下一半。
倒不是說人死了一半,大部分應該是當了潰兵或者俘虜——這兩者其實並沒有區別,等天兵梳理好佔領的地盤,潰兵也會盡數變成俘虜。
好訊息是,損失的大部分都是輔兵、奴兵和充當炮灰的別部兵馬,本部精銳倒是保留了大半。
這也是他們敢留在這裡與天兵對峙的底氣。
然而這樣一來,想要篡奪軍權就更難了,至少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做成的,畢竟這三支大軍都是從吐蕃各部抽調而來,內部勢力盤根錯節,還都是有真本事的,誰都不會輕易服誰。
面對這樣的情況,聯合幾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於是,他們開始留意周圍的人。
人類的感覺很奇妙,一旦有了某種傾向,就會更容易在人群中尋找到自己的“同類”。總之,這些心裡有想法的將領們,以各種各樣的方法迅速串聯在了一起,開始謀劃此事。
但世界上大部分的事,其實都不會太順利。
譬如投唐這件事,其實百多年來,吐蕃地方將領在受不了沒完沒了的盤剝、壓榨和徵發時,也有不少人想這麼幹。但真正的行動的人很少,行動了而又成功的,則幾乎沒有。
行動了而又沒有成功,下場可想而知,幾乎每次都是一場斬草除根的屠殺。
即便如此也還是會有人去嘗試,可見吐蕃的高壓政策把人逼成了什麼樣子。
不過眼下倒是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尚黎謝。也正是因為他的成功,才鼓舞了這些猶豫中的吐蕃將領。
他們投的已經不是從前的大唐,而是天兵。
以前的大唐,即便出於政治需要欣然接納了他們,但也會懷著門戶之見,隨意將人安置在邊境了事。所以就算投奔成功了,他們也仍舊要時時擔心著來自吐蕃的報複。
可這些對天兵來說,都不會是問題。
再者說,都到這時候了,以後還有沒有吐蕃都不好說呢。
但尚黎謝能成功,也是因為他身在邊境,天高路遠,邏些城的贊普來不及制裁他,當地的駐軍又都是他的下屬,根本打不過他。
而這些將領,卻是想要在另一批同僚的眼皮子底下搞事。
盡管其他人沒有他們那種同類之間的默契,並不知道他們究竟在謀劃什麼,但要發現他們的異動卻並不難。
戰爭節節敗退,又剛剛收到了從邏些城傳來的噩耗,這些將領們本來就正處在最敏感的時候,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同僚身上的那一點異樣,自然也被無限放大,刺激著他們的神經。
他們這些將領代表的都是各自的部落,嚴格來說其實是競爭對手,彼此之間的關系自然不會有多麼融洽。
三路大軍都退到這裡,共同抵禦天兵,這是贊普的要求,他們之前被玩家壓著打的時候也確實很有必要,但現在戰爭暫時陷入了僵持,倒是彼此之間的矛盾開始突顯,這個決定似乎就不那麼明智了。
唯一能調和雙方矛盾、壓得住他們的贊普也已經死去,這會兒根本沒有人選擇忍耐,都想直接將這件事揭破,弄清對方的陰謀詭計。
於是某日,幾位將領秘密聚會時,另外幾位將領破門而入,抓了個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