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要到了中秋節,各家各戶都忙碌起來準備著過節了。
秦湘為著自家的月餅忙碌個不停,倒也沒耽誤她將中秋節的慶祝活動一併安排下去。
須知道這時候的中秋節和後世所說的中秋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就連月餅的這個名稱誕生也不過才幾十年年。
要說興慶帝對西延最大的影響,就是統一了月餅的名稱。
在興慶帝之前,月餅並不是一種節令美食。
有叫胡餅的,也有叫酥餅的,總是各種雜七雜八的名稱。形狀也並非是常見的圓形,有不規則的,也有類似於牛舌餅的長條形。
還是某一年興慶帝賞月時,捏著手中的胡餅有感而發,覺得這名字委實不雅觀。抬頭正見到一輪皎潔的明月,便賜了這種餅為月餅。
此後,為了迎合月餅之名,便漸漸將形狀做成了圓形。
當然,這時的中秋節雖為中秋,但寫作仲秋更為合適。
仲秋節為八月祭月的慶祝活動,為了祈求來年豐收,祭月就成了一種祝福形式。
擺好供桌,準備好香爐,再擺上時令的瓜果,祈求來年雨水豐沛,莊稼豐收,是古人對於自然的敬畏,也是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後來逢十五月亮正圓,便傳說這日是月神聽取人間祝福之聲的時日,故而仲秋節的祭祀就選作了十五。
又後來,中秋取中和之意,便將仲秋寫成了仲秋。
雖說過程和秦湘知曉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區別,但許多典故竟也對的上。
因此,她才感慨西延大概就是對應著平行時空的華夏某段歷史中的一段變革吧。
既做月餅,就得知道什麼是月餅。
要說吃月餅,秦湘是絕對很有發言權的。
不敢說每一個華夏人都是吃貨,可華夏人對於吃的這門學問的確是極有發言權的。
不僅在不同的時令有對應的食物,不同的食物也對應著不同的習俗。表面上吃的是美味,細究下則是不同文化的相融與碰撞。
比起華夏的歷史,這片至今沒有命名的大陸所經歷的更為複雜。
歷史與秦湘無關,她只關心眼前的一爐餅。
積善坊最出名的月餅是兩種餡料的,一種取了某種野棗和當地紅棗混合成了的棗泥,加了芝麻製成的餡料。一種則是用炒熟的胡桃仁,也就是核桃仁搗碎加了花生碎和糖的餡兒。
即便還沒有吃到,可光是看這兩種餡料,口中津、液分泌,有種想要吃的衝動。
三禾記的月餅做的太晚,只怕是要趕不上最熱鬧的時候了。這也怪她,竟是忘了這麼熱鬧的節日,明明是個很適合銷售甜點的節日,險些就要錯過了。
她也不好說手下人沒有提醒,只能自己默默將這苦水兒給嚥了。
棗泥餡兒是傳統,這個是萬萬不能缺的。其次則是黑芝麻和紅豆沙,也是比較傳統的口味。
而重中之重,就是五仁與蓮蓉鹹蛋的了。
不僅餡料豐富,味道也好,寓意更是好。
五穀豐登的祝福,誰又能不喜歡呢。
“夫人,說是您在京城訂的那批貨已經送了樣品來。”
秦湘擦了擦手,讓胡廚娘看顧著點兒烤爐,擦了擦手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