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松上任以後,便想要大刀闊斧地改革。
但這對於原來的經開區黨工委和管委會來說,這是什麼行為?這是否定他們政績的行為,不免拉開了一場不見硝煙的政治鬥爭。
但張松明顯是有任務在身,或許長垣市經開區這四不像的樣子早就引得省委和市委的不滿,這場政治鬥爭不出意外的以張松勝利而告終。
原來的一把手調離崗位,到職能部門做事,明升暗降。
至於黨工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這個職務暫時空缺了下來,一切的工作由張松暫時主持。
張松多次率隊調研,仔細研判,上報市委,做出一份詳盡的五年規劃。
得到市委的肯定後,開始了正式的改革。
首先,經開區清退了一大批重汙染、輕科技的企業,並重啟招商引資,引進多家科技公司,給予足量的政策扶持,降低了清退企業造成的經濟衰退。
隨後張松又東奔西走,甚至不惜動用臉面,動用人脈,與省科技大學等多家重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建立聯絡,引進科研專案和人才,並協助企業與大學簽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解決就業的問題。
對外,聯絡上下游市場,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大大促進經濟發展迴圈。
用了兩年的時間,成功讓長垣市經濟開發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區,極大的促進了長垣的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
並以此帶動周邊,形成了以長垣為輻射中心,以經開區為輻射重點的局面,使得長垣市屢屢受到省委的表揚。
一年前,張松憑藉著長垣經開區的發展,成功坐上了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的位置,解決了正處職級,也是破格提拔。
隨著2009年年關將近,經開區升格成為副廳級省級經濟開發區,張松在此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畢竟,副廳級單位,一把手必然是副廳級幹部,而張松雖然功勳卓越,但畢竟剛剛破格提拔,想要再提拔,還需要等一等。
經過慎重考慮,組織部也多次與張松交換了意見,張松參加了2010年2012年的跨區域幹部交流。
有著豐富的紀檢幹線經驗和經濟建設的高光,張松成為了這一批交流乾部的香餑餑,不少的地方都拋來了橄欖枝。
最後,張松也在遊陽華的建議當中,選擇了一個西部的貧困縣,出任縣委書記。
經過三年的努力,張松結合當初在長水的路數,也為這個縣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大力改革之下,革除了當地地方主義盛行的不良狀態,積極引進外部企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讓這個西部貧困縣不僅成功全面脫貧,還基礎設施完備,農業、輕工業、服務業和旅遊業全面開花,一舉奪得國家百強進步縣的榮譽。
三年的交流結束,張松順利取得副廳級幹部的職級,達到了上一世三十年苦熬的位置。
不過,今非昔比,今天的副廳級,可不是當年的副廳級能碰瓷的。
職級定下了,只是職務還沒有定下。
張松到東山省組織部報道,這次接待他的,級別就高多了,是現任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正兒八經的正廳局級幹部。
談話之時,這位年近六十的老組工,也不由得對張松讚譽有加,稱他是這些年從東山省走出去的最優秀的年輕幹部。
這倒也的確沒有誇大的成分。
現在張松的年紀也就是三十五歲,三十五歲的副廳級幹部,放在上頭那些家族子弟或者企事業單位當中,或許也不是那麼少見,但對於地方幹部而言,已經是璀璨奪目了。
如果機緣夠強,或許有望中樞最大那個位置。
不過,未來的事情,誰又說得準呢?
二人聊了很久,但對於新工作卻隻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