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李世民一直覺得,知己兩個字,他一直做的挺好的。
比如開唐之前平定天下的戰爭,麾下猛將不少人都勸過,讓他不要以身犯險,對此他當然是不聽的。
結果就是等平定天下的戰役打完,他的坐騎相繼有六匹死於戰場,本人一次重傷都沒有過。
喜好弄險但不遇險,這是杜如晦此前閒聊時他的軍陣評價。
李世民對此頗為自傲。
畢竟一次弄險獲勝可能還是運氣。
次次弄險還能笑到最後,那隻能說明天策上將確實做到了知己知彼。
而治國上也是同樣,進能暫忍渭水之辱,退能休養生息生吞蝗蟲為民表率。
但透過後輩的講述,他才逐漸看清楚在教育兒子這件事上做的有多失敗。
魏徵忍了忍,但最終還是出言道:
“陛下,父子相夷其出有因,或因,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房玄齡和杜如晦頓時側目,對魏徵的脖子硬度又有了新認知,這真是能當面說的嗎?
這話的典故本身倒是挺正常,出自孟子和公孫丑的對話,談的內容是關於易子而教。
其中的“正”應作嚴格規範之解,就是說如果是親爹嚴格的教育兒子,兒子肯定會抱怨:
老爹您對我要求這要求那,但老爹你自己就沒做好一個榜樣啊。
但這句話在此時說出來,那可太刺耳了。
畢竟眾所周知,玄武門的根源就倆字,太子。
那太子是啥?也是“出於正”。
因此這句話簡直是一語雙關,既指責了李世民沒給太子做個好榜樣,也暗指了玄武門給李唐的後來者起了個壞頭。
再聯絡到魏徵的出身,杜如晦即使很相信陛下的氣度,但本能的還是為魏徵的腦袋捏了一把汗。
意料之中,李世民的臉色白了三分。
意料之外,發白的臉色上並沒有怒意湧動。
最終李世民幽幽嘆了口氣,不去看梗著脖子的魏徵,而是面向旁邊的大唐疆域圖道:
“能為萬民謀福祉,方為天子之正。”
魏徵沉吟了一下,點了點頭,讓杜如晦鬆了一口氣的是,魏徵並沒有太過於糾結這個,點了點頭繼續道
“孟子亦言,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
“陛下此前對太子,有求全責善之嫌。”
李世民心中一嘆,孟子的這一章他也讀過,但從未想過會如此完美應驗在自己身上。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是不宜夾雜夫子和學子這層關係的,因為如果作為夫子難免會對學生求全責備。
但這麼一來就難免父怒子怨,從而離心,最終父不成父,夫子不成夫子,此之謂捨本逐末。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緩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