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5章莫三比克情事

1886年3月13日

在大兵壓境的威脅下,“炮轟長崎事件”最終透過簽訂雙方和約結束,史稱《長崎條約》,又稱《長崎十七條》。

該條約的簽訂,是扶桑國曆史上一次里程碑事件。

扶桑國自江戶時代以來,透過明治維新增強了國力,開啟民智,孜孜不倦尋求獨立自主的歷史程序被打斷,經歷了更多的波折和艱難。

在長崎設立租界被視為標誌性事件,令其重新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在英國和昆士蘭聯手拔得頭籌之後,歐美各國列強紛至沓來,軟硬兼施簽訂各項條約設立租界,成為扶桑國的國中之國……

一年之後

法,德,美,意,俄先後與扶桑國簽訂條約,設立租界,再加上是作俑者英租界,共有六國在扶桑設立租界,範圍遍及東京、長崎和沖繩。

條約簽署之後,昆士蘭艦隊撤離長崎,只留下一支人數為320人的陸軍部隊駐守長崎平戶區租界,英國從印度和威海衛抽調了一支400餘人的武裝衛隊進駐租界,並且牽頭組建租界工部局管理。

英租界佔地6000餘畝,是各國租界中規模最大的,以唐人町為核心包含周邊十餘町,佔據整個長崎範圍的三分之一地盤。

昆士蘭艦隊租借沖繩作為母港,租借期99年,“白虎”號重巡洋艦率領率領一支精悍艦隊進駐,趙家雄團長轉任沖繩警備區司令,轄下1400餘人精銳步兵負責維持該地治安。

按照條約規定

扶桑國應該把扣留的琉球國王尚泰放回,但是其耍了個小花招,原本就臥病在床的尚泰王忽然一命嗚呼,只有靈柩返回沖繩,沿途受到當地民眾跪拜迎奉大禮。

海軍參謀總長何方大怒之下,將1979年剛剛改名的“沖繩”廢棄,將該地重新命名為“琉球”,沖繩警備區也改名為琉球警備區,並且勒令日方交出琉球王國歸仁王子及其家眷,擇吉日遣返首裡城王宮。

在昆士蘭艦隊強橫的壓力之下,日方敢怒不敢言,只能咬牙忍了這口氣。

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同意沖繩改名,這為今後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炮轟長崎事件後,帶來三個重大直接影響力。

第一個,是正在昆士蘭訪問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總督府外交團隊,迅速與昆士蘭方面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為了展現誠意,荷方自願無條件撤出婆羅洲,將佔領區拱手讓給昆士蘭。

至於聯姻啥的條件壓根也沒有再提,純粹是被嚇到了。

第二個,原本被朝廷主和派洋務大臣攻訐,地位岌岌可危的兩廣總督顧延川轉眼間翻盤,受到朝廷褒獎加封“從一品銜太子太保御前行走”,清帝光緒親自手書“南國柱石”一幅,聖眷正隆。

以兩廣地區為基礎,顧延川大力裁撤戰鬥力低下的綠營兵,先後編練了總數達4萬餘人新軍,其成員全部來自於雛鷹學校,共分設前後左右中五軍,各遣得力將領統之,成為南方一支精銳之師,戰鬥力傲視群倫。

由此,清國形成了北有“淮軍”,中有“湘軍”,南有“粵軍”的三足鼎立之勢,兩廣總督顧延川深耕嶺南地區,形成一方雄厚實力。

第三個,是萬里之遙外緊張對峙的葡萄牙人慫了,出現了明顯退縮跡象。

1886年4月中旬

非洲,莫三比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