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0章金融和擴張

當今世界,沒人比李福壽更深刻的理解金融霸權的作用,那是比飛機,坦克和戰列艦更加可怕的武器,能夠輕易的摧毀一國原有社會經濟秩序,掠奪社會鉅額財富,令政府倒臺,社會生活陷於癱瘓,數十年經濟成就一朝盡喪。

眼下即將面臨的戰爭,世界主要國家的幣值將會出現大幅波動,正好是推廣金洋最好的契機。

在適當的時候

大洋帝國將出臺“金洋購買法案”,舉凡購買大洋帝國或太平洋安全聯盟各國的物資,統一由金洋支付,什麼英鎊、法郎、馬克、盧布、日元通通不好使。

理由是現成的,維護大洋帝國商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因幣值劇烈的活動而造成旳匯兌損失。

當今時代

英鎊,法郎,金洋和美元幣值都是與黃金掛鉤,這便是所謂的“金本位”,這其中尤其以英鎊幣值最為堅挺,堅持了一個甲子的時間沒有通貨膨脹,購買力驚人。

法郎和美元就遜色的多了,在戰爭失敗後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向下浮動,以金洋對美元的比值來看。

在羊毛戰爭前,一直維持1金洋兌換2.5美元的匯率,可是在戰後劃到了1:3,甚至到1:3.2,很多美資銀行關閉了美元兌換黃金的通道,在洶湧的居民擠兌下不得不宣告破產,而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元的弱勢,嚴重打擊美元信譽。

說一千道一萬

政府發行紙幣都是憑藉信譽和黃金做擔保,在戰爭危機的關頭為了籌措大量資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超額印製鈔票,不單純米國是這樣乾的,大洋帝國也是這樣乾的。

打贏了自然好說,有大筆的戰爭賠償入賬,政府方面也可以慢慢的回籠過剩流動性,在舉國歡騰之下危機自然消泯於無形。

打輸可就慘了,海關和財政都受到嚴密監督,不但要支付鉅額戰爭賠償,而且還要應對貨幣信譽喪失和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大問題,匯率自然應聲而落,米國就是這種情況。

好在米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多年,底蘊深厚,經濟韌性強大,工農業實力不俗,面對戰爭後的金融危機竟然硬扛了過去,沒有導致美元徹底崩潰,在經濟復甦後維持在1:3的匯率上。

換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幣值早就跌的連廢紙都不如。

那米國有沒有可能透過超額髮行貨幣,將一堆廢紙賠償給戰勝國呢?

這種顧慮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無論在任何一個戰爭賠償合約中,都有一個購買力標準,法郎和美元都是如此,只有白銀沒有必要,因為其本身就是貴重金屬,具有很強的貨幣屬性。

大力推行“金洋”作為國際貿易硬通貨,好處將在10年20年甚至30~40年以後才顯現出來,這是一個長遠的金融戰略,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按照大洋帝國如今在國際貿易中的體量,理想狀態下,全部採用金洋結算的話,大約能佔到世界總貿易量的12~13%,這其中的2%~3%是由太平洋安全聯盟各國合計貢獻的,大洋帝國獨自佔據約10%的份額。

第2項重要工作就是擴張,目標是紐西蘭和蘇門達臘島。

紐西蘭自然不必說了,這是已經幾乎瓜熟蒂落的果子,只等合適的時機就可以拿下,合併入大洋帝國疆域之中。

現在不是好時機,還得等一等,但這不妨礙提前把工作做起來,比如進一步加強滲透和對上層人士的掌控,有計劃有目的的分批移民,進行思想上的預熱宣傳等等。

歐洲一旦開打,那麼大英帝國必然是全球調兵,加拿大,紐西蘭,南非,印度,斯里蘭卡這些地方一個都跑不了,處於英國人的傲慢和對殖民地土著的不信任,在戰爭初期徵募的肯定都是白人士兵。

以紐西蘭現在的小體格,徵召3~4個步兵師基本上就把年輕人一網打盡了,至於戰後能回來多少那就是個未知數?

蘇門達臘島這個地方,李福壽盯上已有幾十年了,第1次東印度群島戰爭時期因為實力不濟,沒有能力消化如此龐大的地盤,所以拖到了今天。

如今大洋帝國的實力和疆域與30年前大不一樣,根據去年底的統計數字,人口總量已經達到8897萬人,相比較三年前又增加千餘萬人口,這其中2/3是帝國本土新出生人口,1/3是移民。

整個帝國人口平均年齡26.1歲,年齡結構非常年輕。

年均自然出生人口達到326.7萬,年均自然死亡人口63.55萬,年均人口增長淨數達263.15萬人,加上每年流入的百萬移民,基本上可以達到380萬至400萬人的人口淨增長目標。

現在大洋帝國的人口總量與羊毛戰爭之前的米國幾乎相仿,都是差一點點就突破9000萬人口規模大關。

可惜的是,米國在遭遇慘敗之後,被生生的肢解成了六個國家,國土面積減少1/4(統計中未含阿拉斯加州,因為這部分領土是米國人主動售出,不屬於外來勢力強行肢解。),人口規模減少1/3,經濟總量也永久的減少了三分之一,可謂代價慘重。

回過頭來再看看蘇門達臘島,其地理位置極端重要,扼守歐亞大通道的必經之處馬六甲海峽,是分隔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地理屏障,同樣也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要地。

若是放在小國手上不顯山不漏水,看不出什麼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