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劉良佐投清之後,滿清讓他的軍隊擔任進攻江陰城的主力。
可是小小的江陰城,劉良佐輪番進攻,卻是久攻不下,還損失慘重。
貝勒博洛惱羞成怒,便給了劉良佐一頓板子。
沈浪不知道博洛讓人給劉良佐多少板子,但連一個韃子貝勒都能夠敲你一頓,我沈浪不敲你一頓都有些對不起你了。
所以,沈浪直接來了一百大板,應該不會比博洛給的少。
當然,沈浪要打劉良佐一頓板子,自然不是為了與博洛去比。
而是要給劉良佐一個下馬威,也讓他麾下的大軍看看,你們所有人在我沈浪面前都翻不起任何的浪花來。
你們的主將我都隨意拿捏,以後不聽話,統統像劉澤清那些叛軍一樣,直接處死。
之所以沒將劉良佐也像劉澤清一樣處理掉,是因為沈浪有著自己的考慮,凡事必須得權衡利弊,不能感情用事。
在如今的大明,像這樣的人非常多,如左良玉、鄭芝龍、唐通等等,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對中央朝廷陽奉陰違,甚至是直接違抗命令。
但好在,他們這些人只是各自的行為,沒有直接串通起來。
若是將劉澤清、劉良佐,甚至是吳三桂等擁兵幾萬的軍閥都毫不留情的一網打盡,勢必會讓其他人人人自危。
這些人為了自保,很可能會互相勾連在一起,甚至是直接投靠流寇,那就平白的為朝廷豎立了太多的敵人,得不償失。
還是那句話,水至清則無魚,達到了應有的震懾目的,便要適可而止了。
不管是劉澤清直接被覆滅,還是劉良佐被逼著當了馬前卒,都可以讓左良玉、鄭芝龍等人想想。
以後朝廷再給他們下令的時候,他們得掂量掂量,還敢不敢陽奉陰違。
滅掉劉澤清之後,沈浪迅速率大軍南下,出了淮安府,直奔揚州府而去。
此時,算上收編的劉澤清部,和投靠過來的劉良佐部,沈浪麾下的大軍已經超過十萬人,這還不算鳳陽的盧九德部和廬州的黃得功部。
沈浪沒有調動盧九德,讓他繼續保障中都鳳陽的安全。
只是下令讓黃得功率部南下,儘快控制和州、太平府,威脅南都應天府的側後,與他親率的大軍對南都那些反賊形成鉗形攻勢。
沈浪翻手間滅掉劉澤清,收報劉良佐,讓黃得功歎為觀止。
他早已經摩拳擦掌,在得到命令後,沒有絲毫的遲疑,迅速率大軍行動起來。
也在這時,劉澤清覆滅,劉良佐成為沈浪馬前卒的訊息傳到應天府,上下一片大動。
當初的笑話,此時想起來,一點也不好笑。
沈浪的行為,看似愚蠢,其實是大智若愚啊。
如今,只要沒想著立即反叛崇禎,恐怕沒多少人敢輕易違逆沈浪的命令吧。
而在沈浪眼皮子底下的劉良佐,恐怕更是不敢有絲毫的陽奉陰違,揚州府危矣。
揚州府的統帥是馬士英的妹夫楊文驄,他在得知沈浪大軍南下時,便第一時間向妻兄馬士英求援,因為揚州府的所有兵力加起來都不到十萬,怎麼與沈浪對抗?
馬士英響應速度很快,比之之前劉澤清的求援更加積極。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揚州府是應天府的門戶,若是沈浪大軍佔領了揚州府,就會直接從瓜洲等渡口強行渡江,不日就可進攻應天府,應天府危在旦夕。
所以,一定要力保揚州府這個屏障,為應天府的應對爭取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