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和瀋陽,可是滿清統治遼東最重要的兩座大城。
瀋陽也稱盛京,是滿清如今的國都,而遼陽則是努爾哈赤時期建立的國都。
所以瀋陽相當於大明的京師,而遼陽的地位雖然沒有陪都的名分,但重要性卻不比陪都差多少。
之前滿清一次次的南略大明京畿地區,如今大明精銳也來了個大迂迴,直指其國都盛京和形似陪都的遼陽。
經過幾天時間的水上奔襲,三千五百左右的明軍從太子河南岸登陸,直接出現在遼陽的北面,然後迅速南下,直奔遼陽新城的北面而去。
之所以說是遼陽新城,是因為遼陽有兩座城,分別是遼陽新城和遼陽老城。
遼陽老城是在大明太祖時期就已經建立的,有兩百多年曆史。
而新城則是努爾哈赤在天命七年下令開建的,前後僅用九個月就建造完成,距今只有二十幾年。
他之所以建造新城,是因為滿漢在遼陽老城混居時,爆發了很大的矛盾。
新城建立之後,讓滿漢分開居住以緩和矛盾,滿洲人主要在遼陽新城居住,而漢人則在遼陽老城。
明軍的目標是滿清,所以最先要攻打的城池自然就是遼陽新城。
其實,明軍水師戰船在太子河上航行時,便暴露了行蹤,畢竟這裡是滿清統治的腹地,幾千人雖然不是很多,但也很難隱藏行蹤。
這些明軍在太子河南岸登陸後,明軍抵達的風聲便迅速的蔓延開去。
“不好了,明軍打來了,明軍打來了……”
“怎麼可能?明軍怎麼能來這裡?”
“攝政王不是親率大軍去攻打明軍了嗎?明軍怎麼還能來遼陽?”
面對這樣一個訊息,很多未親眼所見的人還是不敢相信這個事實,這太可怕了,完全無法置信啊。
直到一些建虜與明軍衝突,爆發了戰鬥,聽到了激烈的槍聲,他們才不得不信。
由於社會組織的原因,建虜的自發組織性還是非常強的。
得知明軍真的打來了,散落在遼陽城外那些村落的建虜,在撥什庫等低階職官的組織下,立即形成了一支支軍隊。
這些建虜,既是民,也是兵,農忙時是民,需要戰鬥時,他們便是兵,平時也經常組織有軍事訓練,戰鬥力不容小覷。
只是這次多爾袞抽調走的兵力太多,留守在牛錄裡的建虜青壯太少了,精銳就更少。
而明軍從太子河登陸也很突然,所以他們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將各牛錄的力量整合起來,大多隻是以牛錄為單位進行戰鬥。
一個牛錄原則上的編制是三百丁口,平時正常抽調是三抽一,而這次多爾袞都已經達到三抽二了。
哪怕將一個牛錄剩下的青壯全部抽調,少的只能抽出幾十人,多的也只能抽出百餘人。
主要兵器是弓箭、刀、狼牙棒等兵器,對付一些普通明軍還差不多,面對這支明軍精銳,完全不夠看。
幾次碰得頭破血流之下,他們才不得不認清現實,不敢再阻攔在前路硬碰硬,只得遠遠的跟隨在周圍伺機而動。
實在是這支明軍的主要目標是遼陽新城,所以懶得浪費時間去對付他們。
遼陽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此刻還有很多不知內情的人正在田間辛勤勞作,等待這即將成熟的莊稼。
不過,這些辛勤勞作的大多還是淪為奴僕的漢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有風聲傳了過來。
“明軍打過來了?不可能吧。”
“聽說咱大明的軍隊打過來了?是真的假的?”
“不知道啊,可這訊息還是韃子們自己傳出來的,應該是真的吧。”
膽子大的還敢偷偷議論一下,但更多的人卻是麻木,不敢議論滿洲人的事情,生怕惹禍上身。
可是聽到有人居然敢直呼韃子時,所有人都連忙閉嘴了。
有人還顯露出震驚的神情,在這裡居然敢叫韃子,不是找死嗎?
不過一想也能理解,這張永順是在崇禎十六年被擄到遼東來的,至今也才兩年時間,時間不算長,性子還沒有被建虜完全磨掉,心中的仇恨更沒有消解。
若再過幾年,在遼東這苦寒之地,在韃子的殘酷統治下,骨頭再硬也得給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