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說簡單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其中一切的關鍵,就是要先搞清楚,為什麼各國內部銀銅混用,外部則只認可銅?”
異世九州,聰明人不少。
就算宋人給出的歲幣,也多以銀為標底,並不是給出實打實的銀子,而是以香料,絲綢,布匹,酒水等實物為主,這也就是為什麼歲幣使團後面要跟著商隊的原因。
“因為銀銅不等價!”
女帝很自然的說道。
銅是公認的,可銀真的不是,北方的金銀礦早被開採一空,南面的金銀礦開採正入巔峰。
佔據荊州的大蜀,整出海上貿易的大明,前者兵進交趾北部,後者入手交趾東北,大片的金銀被交趾土著從山裡挖出,兩國什麼都不需要做,每年能從交趾拉回金三四萬兩,銀數十萬兩。
這是單年,年復一年,幾十上百年下來,兩國手裡的金銀儲備,都快佔了九州三四成的量。
再說人家也不蠢,能用銅買回來的東西,為什麼要去用金銀?
“這個世界沒人是傻子,表面看是銀銅不等價,各國獲得銀銅付出的成本不同,實際內裡還蘊藏了一套經濟理論,姐姐上次不是問過,面對宋人的經濟,武朝當如何掀桌?”
“當時我說了要改變貨幣的錨定物,第一步要做就是增強本國金銀儲備量!”
女帝點了點頭,“是有怎麼一回事,那次你看似給了答案,但什麼都沒說,怎麼今天打算說了?”
“理論可以先說,畢竟錢莊的問題就在眼前,但僅憑理論就想掀桌太難!”
方程拉著女帝走進書房,“首先,我們得明確一件事,那就是任何事物都要遵循,量大而賤,稀缺而貴的道理!”
“不就是穀賤傷農的道理嗎?”女帝應和道。
“沒錯!”
方程點了點頭。
“理就是這個理,往大了說,任何東西包括金銀在內,具體的價值都是波動的,銅錢價值趨近,一銅錢的數量夠多,流通的時間夠長,老百姓對其產生的認可!”
“其二,就算曆朝歷代,各國鑄造的銅錢,大小規格,含銅量不等,但一枚銅錢的價值縱有所折損,折損又有多少?”
“少數折損,完全可以不記!”
“但金銀不一樣,丁點折色,損失就是十幾斤,幾十斤的口糧,心再大也疼啊!就算不折色,北面挖出的金銀,和南面挖出來金銀,付出的成本真的相等嗎?”
“面對這等損失,我想再大度的人也大度不起來吧!”
九州沒有匯率的概念,可人心裡有桿秤,賺錢的事都想幹,虧錢的事都不想做。
小範圍內,金銀銅兌換比例可以趨向平衡,範圍放大之後,這種趨近就不存在了。
“是這個道理沒錯!”
“那麼問題來了!”方程攤了攤手,“錢莊如果對外開放,最大的吸引力,應該就是儲存有息!”
“甭管利息高低,我們只要不想破壞大局,利息再低也要給!”
“給了這個息,姐姐你覺得會有多少人來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