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求的就是先機,打得就是先手。
誰先在戰場上鋪開,搶佔戰略要點,不說贏下戰爭,至少沒有輸的風險。
徐州二十萬,兩淮十五萬,三十五萬明軍不佔多,不求進,將佔據穩穩的鎖死,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
佈局雖沒有亮點,可這種局面,讓張賀看的很舒服。
因為接下來只要明朝穩住,大戰就不會徹底爆發,規模起不來,武朝現投入的力量就足夠應付了。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只要武朝,明朝不急,他們能將這優勢拖到初夏。
大戰真要拖到初夏,對於武明兩朝好處太大。
明朝可以心無旁騖處理兩淮暴亂,步步收縮對暴亂的包圍圈,花費最少的代價解決暴亂帶來的隱患。
武朝可穩坐岸邊,推動內部改革。
唯一急的只有宋人!
可宋人急切有什麼用,打不破明朝玄武龜殼,破不了武朝的騎兵衝鋒,他除了消耗就是消耗。
商業是需要流通,流通緩慢,錢就轉不過來,財路被堵,一時半會影響不到,時間一長宋朝就得完蛋。
“戌時了!”
“怎麼晚了嗎?”張賀起身,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身子,“河面上的物資到了嗎?”
“到了,來了三十四架次,速度遠比我們想的要快!”書記官沉聲說道。
京營開拔,是隨身帶了物資的,不過雪橇送來的意義不同,別說是三十四架,哪怕只來的一架,對於軍心也是最好的保證。
打仗最怕就是斷了後勤。
三營兵馬都是老兵,對於冬季出兵的擔憂人人都有,按照正常情況,依靠馬車運輸,最快也要後天中午才能到,這還是物料先行的情況下。
如今雪橇來,後勤有保,情況再差,至少資訊流通是方便的。
“未來五日不做訓練,五日內原來的物資全部消耗!”張賀沉聲道。
後勤穩則人心穩,既然要求雪橇的效果,那就開吃,開造,讓所有人都明白,雪橇不是空架子,運來的物資也不是假的。
“另外,讓人準備家書,雪橇回程直接帶回去,某些人不讓我們過好年,但我們得自己過好!”
年關離家,太傷人心了,物資上要暴漲,精神上更需要關懷。
別看只是離家數日,可出兵的時間不對。
“明白,我這就傳令各營!”
說完,書記官招來一人,自身則離帳而去。
……
砰砰砰!
年關到,夜幕之下,一團團焰火沖天而起,五光十色之間照亮太安城。
在官府的組織下,一年一度的慶典流程上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大,重整心態的太安城百姓不少也走出來家門。
不過人數終究少了不少,街面上談不上冷清,但也與想象中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