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貴有自知,到了第三輪,誰有能力,誰值得培養,不需要直屬上司告訴你,大家心裡基本都有數,就算是我們這等出生的,也會因自身能力不足,感到失落,甚至出現放棄的想法!”李延年大大方方的說道。
“怎麼說的話,入伍之前組建團隊,不是為了前六年,而是為了最後這三年?”
聽完這話,方程好似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不錯,前六年團隊成就二代,後三年二代成就他人,這話不好聽,但現實往往就是這樣,沒有那個家族可以保持代代旺盛,人人如龍,自己不行,就將機會交給附屬家族,附屬不行就交給新人,就算不想接受,軍營中基層將領,也會幫你完成這一步!”
在這混亂的時代,入伍九年,甭管是戍衛軍團,還是戍內軍團,理論上都會遇到生死衝突。
生死麵前的殘酷,會讓所有人認清自我,加上與家族隔絕。
讓一群熱血青年去做選擇,最後做出的選擇,往往最符合軍隊“寧缺毋濫”的意志。
“一環扣一環,當年設計這一套的人,對人心把控的很準確啊!”
果然,不能小看任何人!
任何成建制,成規則的體系,每一步的設定裡都蘊含了智慧,就說這九年兵役,初開問題不小,畢竟其他王朝兵役都是終生制的,父老傳子,子弱傳孫,身為軍戶生生世世都難逃從軍的夢靨。
武朝改變這一現狀,卻沒有完全改變。
之前方程多少還在疑惑,為什麼是九年,為什麼每個階段是三年,沒想到裡面竟有怎麼一重輯。
別說,這還真符合武朝的現狀。
“把控的精準不精準,我不清楚,可這一套規則已經執行幾百年,相信我,那些有資格參加國訣的選手,這個時候家裡肯定已經安排好了成婚的物件,就等著年底回家成婚呢……哪兒些進入州賽卻沒進國訣的,快的如今已經入洞房了!”李延年說的很是直白。
“那你們兩個為什麼?”
問題出現那就解決,不過在解決面前,方程反倒更好奇,李家兄弟為什麼沒按這一套來。
“勳貴玩法和武家,平民不一樣,勳貴求質,自家看中沒用,不經戰火考驗,誰知道是龍還是蟲……因此勳貴之間訂婚,往往在子弟從軍第五年開始接觸,能力越強可挑選範圍越大,反之範圍也就弱小,而成婚往往放在退伍後,落在太學那幾年!”楊應知笑著解釋道。
當官要乘早,這話也就說說了。
武朝這邊看似,先經九年兵役,三年太學,前後花了十二年才走上仕途,到頭來二十七八也就一七品官員,看似付出與收穫不對等。
但別忘了……科舉的不確定性更大!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宋朝立國三百多年,考中進士的平均年齡在三十四歲左右,明朝兩百八十多年,考上進士的平均在三十二歲上下,後唐則在三十三歲。
遼國的武進士平均年齡也在二十五歲上下,至於還在舉孝廉的楚國,平均也在二十七八歲。
整體來說,武人開啟仕途時間並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