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可能不會天衝,可武朝老兵不少,多少都有戶外生活經驗,兜裡塞個一把,準備幾小罐火油,戶外堅持個四五天完全沒問題,必要時還能剝開了生火!”
“成本呢?”
方法萬千,目的達到就行。
戶外取暖是北地的剛需,沒的選擇自己硬抗,有的選方程相信這種折中後的懷爐會成為多數人選擇,如果成本能下去,奢侈品搞不成,也能成為常用品不是嗎?
常用品,薄利多銷,賺的未必就少!
“成本主要在內膽用料,和外膽加工上,前者大概需要用到十四枚銅板的銅料,熟練情況下一名銅匠大概可以打出二十多件,外膽用料大概在三錢,不過可以直接大規模澆築,剩下就是打磨,一天下來三四十件還是沒問題,關鍵就是配裝這一塊,需要一點點除錯!”
磨具運用,本身就是大規模生產兵刃的捷徑。
真要每一把兵刃,都要透過鐵匠敲敲打打而出,那麼武朝工部的編制再擴充個幾倍都無法滿足前線的訴求。
沙土模具,早就是各國工部冶煉基礎兵刃的管理。
故而對於外膽採用模具塑性,方程並沒有感到驚訝,只是驚與精度。
“模具的問題大概多久可以解決?”
“已經開始做了,因為涉及到精度,裝配組裝,可能還需要四五天的功夫,不過那些老師傅都說了,就算最後精度有所差別,配裝時也能解決掉,一個班次下來,組裝出個一兩百件沒問題!”
商鍾可不是混跡,拿出來成績,準備還是有的。
工部製造庫,對於匠人管理,從上至下分為大班,班,頭三級。
劉班主,就是木匠班版主,與其同列的大班頭還有四位,分別代表鐵匠,石匠,皮匠,氈匠,過去沒有官品在身,卻是工匠群體的代表,是可與工部尚書直接對話的存在,至於其他行業的匠人,或因人數較少,手藝權重較輕,只設了小班編制。
但絕對別小看班這個編制,其編制大小與本身無關,至於下屬有多少工頭有關。
以武朝為力,一工頭手底下,少則統御幾十人,多則管理上百人,而作為百工之手的木匠,目前工部木匠班就有十四個,每個下面少則二三個工頭,多則四五個工頭,林林種種三四千好人。
“一個班次一兩百件,少了!”黃安重新拿起還在持續發溫的懷爐,“這東西看著小巧,但對於戶外而言絕對是珍寶,騎兵出行,左右各賽一個,胸前在塞一個,絕對夠重騎兵活動三四個時辰了!”
騎兵冬季不好出動,真正原因不在馬力,純粹是因為人受不了。
不著甲還好,著甲后里面穿的再多,人也像是被塞進了冰窟裡,單純依靠自身的熱量,根本扛不住寒意,可若是內裡塞幾個發熱的小物件,情況就徹底不同。
凍傷從人身上,轉移到馬匹身上,輕騎兵每年能活躍的天數至少延長半月,重騎兵則能延長一月,看似只是月餘的活動空間,但絕對能成為一張殺手鐧。
打仗打得是什麼?
不就是打人一個措手不及嗎?
試想一下,在所有人都認為武朝輕重騎兵無法大規模活動的情況下,一支上萬人混合騎兵頂著嚴寒,狂風,從山林之中冒了出來,而且一個個手熱腳熱,那麼接下來會是什麼一什麼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