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又是寒冬臘月,山上也沒什麼景緻,村子裡是看到了東頭就知道西頭什麼樣,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去處,最多也就城隍廟,但是也沒什麼看頭。
聽到城隍廟這三個字,宋小青來了興趣,讓寧向東帶她過去看看。
這一看反而看出了名堂。
宋小青在大學的圖書館裡,無意中看到一本記錄民間野史的書。
書名叫農叟曝言,其中收錄了一段南宋時期鵝關軍民抗元的故事。
當年蒙古大軍南侵的時候,弱宋王朝被打的節節敗退。
然而勢如破竹的蒙軍,其中一個分支在鵝嶺受阻,不得寸進。
考慮到此處並不是蒙軍南下的主攻方向,大汗蒙哥命大將兀良合臺留下一支軍攻打鵝嶺,其餘主力部隊分三路繼續南下。
沒想到這支蒙古軍在鵝嶺被阻擋了整整十年。
蒙古人擅長馬上作戰,而鵝嶺卻是山巒起伏縱橫,正是騎兵的最大剋星。
蒙軍缺乏步兵,大量騎兵在此處被迫下馬,避長而就短,其戰力折損可想而知。
而鵝嶺地區山民彪悍,尤其山林作戰幾乎全民皆兵,幾乎佔據所有的地利人和,把這支不是主力的蒙古軍打的丟盔棄甲,屢戰屢敗。
這期間,大汗蒙哥也同時受阻於釣魚城,被一箭射殺,戰死城下。
戰報傳至鵝嶺,士氣更是此消彼長,蒙軍連吃敗仗。
此後直至崖山海戰,南宋再遭敗績,大臣陸秀夫揹著最後一位少皇帝蹈海自殺,南宋徹底滅亡。
然而此時的鵝嶺城關,依然雄踞北方,高揚大宋王旗不倒。
南宋滅亡後,忽必烈繼位登基,大將兀良合臺忙著在雲南消滅大理國,直到忽必烈北歸,改國號為元,才想起自己曾遺一支軍在此。
隨即遣主力由南進軍,與北方元軍合力進攻,擊破鵝關關城,宋將潘郎二十四歲臨危受命,鎮守鵝關,至戰死時年僅三十五虛歲。
此刻,站在城隍廟的正殿內,宋小青仰望著這座蟒袍玉帶的塑像,遙想千百年前城破之時,這位潘大人慷慨赴死時的豪邁,心情激盪,久久無言。
“書中可曾留下這位大人的名諱”蔡義和聽宋小青講完這段野史後,沉默良久,才開口問道。
“沒有名諱,只有潘郎”
“那就可惜了,無法從正史之中查詢。”蔡義和惋惜的說道。
“這雕塑蟒袍玉帶,一副文官裝束,宋朝向以文官統武將,說不定野史是真的。”寧向東看著基座上斑駁古舊的潘郎兩字,猜測的說道。
“那就只有後續來訪者考證了。”宋小青抬頭打量著這間大殿,隨口說道。
一句無心之言,卻點醒了若有所思的寧向東,鵝關如同一顆蒙塵的珍珠,只要拂去上面的塵埃,就能讓厚重的歷史底蘊再次重現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