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奇襲,完全可以打胡國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明竹不同意之後,很多人便是說明竹放棄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另一派認為明竹是對的,因為蘇木這個計謀風險太大了,因為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戰略,這跟當年韓信的暗度陳倉沒有區別。
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能致勝。
明竹口口聲聲要北伐,然而蘇木提出來的這個主意他最終卻沒有采納。
不過,明竹首先是政治家。
政治家在進行軍事部署的時候,首先算的是政治賬,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目的,無一不是政治目的。
所以,明竹先算了政治賬。
明竹北伐的目標,是搞定北方,除掉胡國。
但是,這個目標沒有實現。
因為胡國不是速亡之國,子陽去世之後,胡國一片欣喜,胡國之人許多都給明竹寫信,勸他不要負隅頑抗,趕緊投降。
但是,明竹並沒有回信,他只是道,“拒正義而臨有罪,是戰無不勝的。”
他相信,只要他們手中握著正義,而胡國是有罪的,他們就一定會勝利,一定能夠成功。
不過,他沒有搞清楚,胡國是無罪的。
此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民不聊生,這個時候,對於分崩離析的四海來說,統一,是唯一的出路。
只有天下得以一統,人民才可以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社會才能得到安定,才能得到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平定天下,能夠使天下得以統一,就是對的人。
如今,胡國、子國、陸國三家鼎立,三家都想恢復天下一統。
可以說,他們三家都是正道。
面對胡公,可以說拒正道而有罪,可是面對海澄、桑峰的時候呢?
海澄、桑峰,可以根本就沒有罪過,可是子國還是奪了人家的地盤。
子國奪了海城,奪了豐州,也不能說是靠正道。
這不過是一個政治口號,根本就不是真實。
可以用來鼓舞子國軍民計程車氣,但是要說這話說得對,就不對了。
在建國的道路上,胡國一路也是走得坎坷不平,困難重重,但是,不是因為他們有罪,而是因為沒有得到士族的支援。
士族不喜歡胡嵐的唯才是舉,因為這個舉措,便是將士族中的許多人都排除在外了。
因此,胡昀很清楚,自己想要得到士族的支援,就要廢掉父親之前所立的唯才是舉。
於是,一從胡嵐的手中接過位置,胡昀便是下令恢復了九平中正制。
透過九平中正制,就可以保證這些士族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透過這個辦法,就可以和士族討價還價,達成政治交易,所以,如今胡昀透過這個制度,就得到了士族的支援。
明竹之所以不採取蘇木的建議,是因為他非常清楚,如今胡國的國軍不是昏君,將帥都是人才,沒有那麼容易就被消滅了。
而且,豐州的特點是易守難攻,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產豐富。
豐州,適合避難,適合守成,但若是要主動出擊的話,就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