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很早就有這個思想了,而這個思想,除了他,子國還有另一個人氓過也有這個思想。
有一次,博羅去問氓過:“請問先生,將來會一統天下的是誰啊?”
氓過道:“是胡國。”
博羅不明白,問道:“先生,怎麼會是胡國呢?為什麼不是子國或者是陸國呢?”
氓過說:“你啊,書還是讀少了,胡國就是闕,是皇宮門口兩個高大的建築物。”
博羅看著氓過,一臉懵。
氓過說:“你還不明白嗎?”
博羅搖了搖頭,說:“學生真的還是不明白。”
氓過說:“那你看來是讀書讀少了,下去仔細想想吧。”
博羅便是真的仔細下去想了,有一天,他忽然就頓悟了。
然後,他便是信奉胡國一定會統一天下的。
博羅主張投降胡國,並不是思想問題,而是政治立場問題。
他的政治立場,就是站在胡國那一邊。
實際上,歷史上有很多問題,都是政治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
把政治問題解釋為道德問題,是一種很膚淺的歷史觀。
博羅這麼一說,最後的結論自然也就很明顯了,除了投降胡國,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不過,博羅的話,其實是有些牽強附會了。
他們這樣的人,會這樣詛咒子國政權滅亡,也是有原因的。
子國分利不均,博羅、氓過,他們都是豐州的土著人,在政治中,都是處於邊緣化,次要化的人。
他們對這個政權不滿,所以在胡國打過來之際,在他們還有餘力抵抗之際,他們也立刻選擇投降。
雖然,明竹早就已經發現了他們思想不對勁,並且明竹也在豐州人當中以他的選擇標準尋找一些可用的人,首先,要忠於子國,然後要克己奉公,最後是,這些人,確實得擁有這些才能。
就明竹而言,他也不願意為了討好、忽悠這些豐州人,就不管什麼亂七八糟的都弄進來了。
不過,明竹確實提拔了一些人上去。
他儘量做這些協調的工作,希望三股力量能夠和平相處。
但是,他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子陽留下的既定的組織路線,也就是他們的人第一位,桑峰的人第二位,而豐州的人在第三位,這個次序是不能隨便動的。
而且,他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豐州土著人的思想顧慮,因為豐州本來是屬於他們的,但是現在這麼多人來了,他們能分到的就少了。
這點賬,他們是算得清楚的。
所以他們巴不得胡國來解放他們。
子陽他們進了豐州之後,就不動了,就地分他們的地盤,而胡國圖謀的是天下,不會參與他們之間的爭奪。
他們盼望著子國的滅亡,盼望著胡國的到來。
明竹依法治國,執法如山,而且令行禁止,執法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