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是不容易的,做官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必須是士人,第二,是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
孝廉,是孝子,廉潔之士,道德品質高尚,是德的要求,通曉經學,是熟悉儒家的學說,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這是身份要求。
士,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最低一級的貴族。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
到了秦漢,士是平民的最高等級。
平民的四個等級,就是士農工商,士就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也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士農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
所以,因為有這些要求,能夠當官的人少之又少。
一個家族一旦有人做官了,這個人也一定培養自己的兒子讀書,也讓他做官,這樣一來二去,讀書做官,就變成了這個家族的職業。
這樣的家族,就是士族。
這樣的家族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壟斷,壟斷仕途。
因為他們詩書傳家,壟斷知識。
透過壟斷知識壟斷仕途。
他們辦私學,不是誰都可以讀書,誰都讀得懂書,誰都讀得好書的。
這樣他書才讀得好,於是他就代代做官,壟斷了做官的名額。
做官的人有推薦權。
他除了自己的子弟,還推薦那些出身比較差的但是書讀得好的人。
但是,家庭條件不好的書讀得好的人做官不容易,所以就由大計程車族來推薦。
這麼一推薦,這些人就和大計程車族之間形成了一種非血緣的家族關係,在政治上是君臣關係,在情感上父子關係。
而這些將來做官之後又有推薦權,他至少要拿一部分名額出來報恩。
那麼,這個大計程車族就像滾雪球一樣滾起來了。
而且,他們還可以互相推薦,比如兩家大士族之間可以互相推薦對方的人做官。
第二個特點,就是士族可以控制輿論。
士族是因為會讀書才做官的,他本來就有文化有學問,有文化有學問就有話語權,在當時的情況下,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話語權的,有話語權的,就是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而且,他們本來就有知識有文化,就容易成為各界的領袖人物,他一旦成為了領袖人物,就團結了一大批太學生和名士。
太學生是國家幹部學院的學生,也就是後備幹部。
名士是社會上有名的,有話語權的,有很多擁護者計程車人。
第三個特點,就是成為豪強。
因為他有錢有勢,就在地方上發達起來了,成了一方豪強。
這樣的豪強,就叫世家大族,也叫衣冠望族,也叫作名門望族。
而那些沒有權勢的、沒有名望的、沒有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做寒族,也叫寒門。
士族壟斷仕途,控制輿論,成為豪強,他就成為了社會了一股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
在這個時候,也就成為了支撐一個帝國大廈三根支柱之一。
三根支柱就是外戚、宦官、士族。
士族壟斷了仕途,就佔領了上層建築,控制了輿論,就掌握了意識形態,士族有權有勢,最終成為了豪強,又把握了帝國的經濟基礎。
帝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全部都掌握在了士族手上,這些士族就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
可是,這些士族不得不面臨著一些新興勢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