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
喜上眉梢的巴哈提,高興得對著淼淼說:“淼淼,咱們可以欣賞烏孫山春天的景色了,太攢勁了(寧西話,太棒了、太好了)。”
望著巴哈提興奮而又期待的神情,郝明提醒道:“淼淼、巴哈提,烏孫山現在還是氣溫低,天冷,你們倆穿厚點,對了,淼淼,你通知那個大貨車司機,多帶些衣服。”
淼淼和巴哈提開心的笑著,郝明和其他村幹部望著這兩個年輕人歡呼雀躍的樣子。
大傢伙都不由得在心裡羨慕道:“哎,還是年輕呀,幫著牧民轉場這麼苦的差事,竟然能讓這兩個小屁孩這麼興奮,還是年輕呀。”
郝明望著這兩個志願者胡蹦亂跳的樣子,腦子裡跳出個老話,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呀。
郝明叮囑村長給淼淼和巴哈提兩人,準備些路上吃的幹饢和礦泉水,以防萬一,有備無患。
當地的老寧西人都知道,儘管寧西市的春天充滿了希望。
可是春天從遠冬牧場出發,向著300多公里之外的春秋牧場遷徙,是一件艱苦勞作之事。
每逢春天,遠冬牧場的草料基本枯竭,春牧場積雪融化,露出了鮮嫩的草芽,這時候就是轉場的最佳時節。
在寧西市實施牧民定居之前,轉場時要走走停停,耗費十幾天時間。
牧民們白天讓牲畜吃足牧草,便馬不停蹄地冒著凜冽的寒風連夜遷徙,天亮後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停歇。
在人工遷徙轉場時,牧民們要忍受著寒冷、孤寂甚至飢渴,這種生活方式,使哈薩克牧民形成了不畏艱難、豪爽、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每一次轉場都承載著牧人們對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
寧西人都知道,在寧西市,搬家最勤的是牧人,牧人是馬背上的民族,永遠追逐綠色牧人們的繁榮也都是在遷徙中誕生的。
以前,每年的11月和來年的3月,在寧西河畔的這條古老牧道上,到處能聽到牧民轉場時清脆的駝鈴聲。
2000多名牧民趕著30多萬頭(只)牲畜,以一種浩浩蕩蕩的氣勢,延續著哈薩克族牧人屬於草原的自由生活。
寧西河谷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從烏孫山下的草甸到寧西河畔廣袤草原,垂直分佈著眾多的春夏牧場和冬季牧場。
牧民時代沿襲著按節氣冷暖到不同牧場放牧的傳統,逐水草輾轉而居,牧民一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牧場渡過的。
曾幾何時,牧民開春轉場至烏孫山下草場放牧,秋天落葉時分再回來。
在20歲左右的哈薩克牧民記憶裡,十年前在轉場時,他們與父母都騎著高頭大馬,牽著數十峰駱駝。
趕著上千只羊浩浩蕩蕩向烏孫山進發,幾隻牧羊犬前後左右得、蹦蹦跳跳得幫著驅趕掉隊或溜號的羊只。
在這個遷徙路途中,苦中作樂的牧民們,在路經之處會發生不少有趣見聞,採蘑菇、撿瑪瑙、追黃羊、在深山冷水裡釣狗魚。
有時還會在路途中看見狼群出沒,狼群遠遠跟在羊群之後,趁人不備,叼著羊就跑或者乾脆咬死。
這樣人工徒步遷徙下來,不僅損失不少羊只,而且牧人們都勞累困頓,鬍子拉碴、不修邊幅,顯得頗為粗獷、滄桑而狼狽。
人工遷徙轉場讓牧人們歷經風吹雨淋,長期下來,最容易患上風溼性關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