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6章 赤烏

這個名牌大學的教授臉上面板變得黢黑,身形也消瘦了不少,但眼睛裡還熠熠閃爍著光芒。

就在昨天一枚長征七號甲火箭將第一批試驗空間發電衛星“赤烏一號”送上了同步轉移軌道,其實就是一堆太陽能板。

逐日工程啟動以後,航天局又把幾個總工“趕”出去成立了一家專營太陽能電池的民營公司,為逐日工程生產所需的超大、超壽命高效率太陽能電池。

隨後新遠也對以“夸父”作為名稱的這家公司注資,在8月份生產出了第一批試驗用的太陽能電池:

K1型摺疊式超大面積太陽能電池:單個展開尺寸11.8*11.8米,有效面積近140平方米,發電能力56千瓦,總重約348公斤,每平米發電量0.4千瓦。

以長征七號的運載能力這次送上去的試驗衛星帶有8個K1電池,抵達靜止軌道後環形展開,中間則是最關鍵的微波發射裝置,整個衛星質量11噸,理論發電能力448千瓦,理論傳輸到地面的電力為410千瓦,傳輸效率91.5%。

現在發射上去的這套系統還是不完善的驗證版,在丁必筠的設想中未來成熟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效率還要再提高24%,達到每平米0.5千瓦,同時微波傳輸效率提高到94%左右。

不過實際上現在的第一次驗證試驗就已經超乎意料了,丁必筠原來的打算是首次測試發射一顆發電量10千瓦左右的衛星,進行簡單的驗證即可,但新遠公司認為規模太小价值不大,然後將測試系統功率提升到了現在這麼大,丁必筠本人反而有些不太適應,只能拼盡全力去完成天基衛星以及地面接收系統的研製工作。

“丁總工,衛星那邊說準備好了,現在8個太陽能板的角度都對正了,發電量454千瓦,可以進行地面測試。”

“先檢查一下防護措施,還是要小心。”

“是!”

丁必筠對於安全非常看重,接收天線陣列距離控制室有一公里遠,就是為了避免人員受到過多的微波輻射。

“赤烏一號”安裝的微波發射裝置可以精準地控制覆蓋區域不超過400米直徑範圍,既能避免浪費也有利於實用化以後的控制,但也會使得目標區域微波輻射量很大,雖然短時間不致命,但對於人員來說還是有威脅的。

同時這套系統還用上了鐳射校準,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微波發射器的定位。

再次確認鐳射校準沒問題,丁必筠下達了開始試驗的命令。

訊號發出後的不到一秒鐘時間他感覺身上的面板短暫地傳來一陣極輕微瘙癢,仿若是被陽光照耀一樣略微溫度上升,但隨即消失像是錯覺一般,只有微微泛起的雞皮疙瘩能被真實感受到。

但他沒工夫注意這些,地面的天線陣列比人體更早做出反應,原本是穩定的“0”的微波輻射強度測定儀和發電功率數字立即開始跳動並迅速突破三位數。

山腳下的清晨充滿著涼意,但原本冰冷的金屬天線陣列均勻地開始微微發熱,雖然單位體積的熱量很小很小,但早就架設好的紅外攝像機還是捕捉到了仿若忽然沸騰起來的空氣。

驅鳥器未能驅逐的漏網之魚們此時爭先恐後地從密林間隙中飛起,撲稜著翅膀頭也不回地逃走,以天線陣列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開。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