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3章 半人馬座

“立刻安排我見總統,立刻!”

沙利文見到克萊爾時對方剛下飛機,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洲際飛行後甚至來不及倒時差就匆忙趕到了總統府,顯然是有要事。

克萊爾原本的出行計劃還包括去印度商談載人航天合作,現在肯定也只能延遲或者另派他人。

不過沙利文知道他臨時更改行程的原因,也非常理解。

“請跟我來。”

兩人悄聲快步走進了約翰的辦公室,裡面還坐著四五個人,都是約翰平時聯絡較多且信任的官員。

克萊爾坐下來的第一句話是:

“我們落後了五年。”

“單純的從技術角度看,要想達到長征十八號以及‘九章’飛船的技術水平,NACA需要在聯邦全方位的支援下努力至少5年才能勉強做到,甚至更久也有可能。

這不僅僅是他們造出了更大火箭的問題,這意味著他們的總體宇航技術層次和思路對我們領先了近一代,也許就如我們在1969年對聯盟一樣,只不過角色相反而已。”

這是克萊爾第一次具體且真誠地承認宇航技術被超越的事實,雖然在座的其他人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感覺到呼吸一窒。

沒有必要懷疑,在持續近兩年愈加增長的壓力下所有人都不自覺地開始更加務實,更何況克萊爾本身就是一名極其專業的宇航專家。

他的開場也讓辦公室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每個人都沉默著不知道想些什麼。

前天長征十八號首飛告捷,事後統計全球約有27億人透過不同渠道觀看了這次發射直播,這幾乎佔到主要經濟文化地區的全部人口。

最近推特上最流行的一張相關圖片是遠望七號測量船近距離觀察濺海回收的芯一級,後者的尺寸幾乎是這艘27000噸大船的一半,林炬站在桅杆上與之相比就是一個小黑點。

其他的還有諸如無人船靠近發射區海域拍攝到的海面近景,火箭發射時周圍幾公里的海域都翻起了密集且極具規律的波紋,給人一種誇張的力量感。

長征十八號之前“滄龍”的外網綽號也迅速被“太陽神”取代,原因是其在將要日出之時發射,尾焰亮度堪比一顆升起的小太陽。

不過這更多要歸功於那四枚提供了11000多噸推力的固體助推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動靜和聲光效果確實很有震撼力。

但長征十八號最大的意義不在於這些,而是象徵著最尖端航天技術的一個新里程碑。

與網際網路上開始樂觀認為太空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不同,真正的航天從業者更多的是一種迷茫的情緒。

雖然除了御三家——準確的說御二家以外其他所有航天機構的發展上限也就那樣,但看到同僚先一步把化學火箭技術做到極致,也就意味著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在一條死路上繼續前進,這對於很看重理想信念的太空事業來說是很危險的。

當然一起產生的還有一種無力感,正如1969年阿波羅11號升空一樣,九章號的發射也彰顯出了一種不可逾越的技術差距,全世界都沒法再復刻類似的成就。

而且和之前太空梭、可回收火箭那些都不同,九章號與長征十八號是一個完全新的領域,在人類有限的航天史上找不到類似的東西,要不是在深空探測上受限於底蘊幾乎沒有什麼建樹,甚至都可以把文明之光的稱號先挪給CADC了。

“太快了,而我們毫無準備。”

沙利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用眼神表示了自己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