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岡田點頭,這是早就計劃好的策略。
離火發射之前基地就認真考慮過通訊保密問題,除了偽裝成天然訊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轉發中繼。
最開始他們是用月球的“月桂”系列衛星進行轉發,後來藉助天幕一號任務讓太空梭往黃道面扔了好幾顆微型衛星,至於現在就更復雜了。
前幾個月發射的“後裔”“金烏”“長思”三顆分別目標是太陽、水星和靈神星的探測器按照一定規律輪流承接轉發任務,經過數次中繼和重新調製發回地球,人類現有手段就不可能發現離火的訊號到底去了哪裡。
編碼和加密更是花了大力氣,一大幫工程師匯總了從系統中獲知的異時間線差異資訊,各種牛馬不相及的內容和有差異的物理引數作為加密方式,編碼直接用的SC09飛船控制系統的通訊格式,是真正意義上的外星文明編碼格式,地球上毫無基礎。
但即便如此林炬也很謹慎,離火每次傳送資訊也是透過偽隨機數不定時傳輸,並限制通訊次數。
現在既然已經沒多少價值,那麼離火就會進入靜默狀態,非必要不再傳送任何資訊。
不過這並不代表“離火”是一筆虧本買賣,在它能公開露面之前會一直對火星各處進行資訊蒐集,得益於重量和技術上的極大優勢,一顆衛星的勘察能力就幾乎相當於其他所有火星軌道器的總和。
後續的火星任務制定時就能有它提供的資料參考,無形中就節約了很多時間和成本。
林炬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個發射計劃,告訴自己快了,快了。
最快6個月,零號平原就會迎來機器人的步伐,到時候一定會有所發現。
“對了老闆,有人想要資助我們,開展太陽系巨行星系探測計劃。”
“誰?”
林炬有些意外,巨行星探測也就是深空探測,包括了火星軌道以外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它們周邊的眾多衛星。
傳統宇航探測技術光旅行就要花去十幾年乃至二十年,基地的核推進技術倒是能夠將時間壓縮到數年甚至一年內,但花費太高,所以已經明確暫時不進行深空任務。
等到未來基地生產能力再度大提升,或者資金充裕的時候才會考慮重啟,不過等幾年也比慢悠悠飛個幾十年強得多。
NACA開展探測是趕上了176年難得一遇的視窗期,除此以外還有誰心甘情願地去開展這種費力不討好的計劃?
“IAU,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肖岡田說出的名字很陌生,但又有種說不出的熟悉感。
“聯合會第三學部第15、16委員會主席從去年開始就全世界遊走,他們已經爭取到了很多個大學和科學組織的資助意向。
前幾天他們透過京城分會負責人轉達了他們的希望,如果新遠能夠在一年內完成委託,有把握說動整個聯合會籌集資金。”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歷史很悠久,1919年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以組織學術交流、保護天文觀測環境為主要目的,是一個影響力很強大的非政府性學術組織。
他們還劃分了11個學部和51個委員會,分別負責不同領域的教育科普、學術推進研究。
雖然只是一個組織性不嚴密的學術組織,但正是這樣的特點讓它在全世界範圍存在感都很強烈,還真有募集資金開展探測計劃的潛力。
他們看上新遠的原因當然也是因為核推進技術,它讓快速瞭解太陽系偏遠地帶的幾顆氣態行星乃至柯伊柏帶的情況有了實現的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