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意外,前進號空間站的兩個軸向艙段順利進入了500KM近地軌道。
新遠三號運力充足,乾脆把艙段發射到了較高的軌道,大氣更加稀薄,這樣前進號就能消耗更少的燃料來維持軌道高度。
在入軌的四個小時後,固定兩個艙段的桁架脫離,領航艙和節點艙自動對接,成為了一個120噸重的巨型組合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發射的兩枚新遠三號都使用了可回收二級火箭,9月2日的這段黑乎乎的二級火箭是在上個月20日發射過的。
郭申的回收方式還是成功了,在第二次的回收試驗中,經過了改造的二級箭體完美以5m/s的速度墜海,發動機幾乎沒怎麼沾水,箭體狀況也是相當良好,拉回去洗洗就繼續用了。
這也使得新遠三號成為全球首款一、二級都回收的火箭,二級的5臺氫氧發動機成功為林炬省了一個億。
今天的這枚二級同樣回收成功,兩次大氣摩擦的燒蝕並沒有產生致命影響,拖船在距離海岸線4公里的近海把它牽著拖了回去。
老馬看到這一場面,默默翻起了星艦PPT。
上個月,技術實力不斷增強的specaX製造了第一枚星艦SN1測試樣機,還沒來得及對外公開,就在液氮壓力測試中爆炸……
這倒不能說明星艦設計有問題,只能說品控還要加強。
SN1因為是地面測試用,所以外表也與想象中相去甚遠,醜爆了,體積也要少上不少。
但他依然對完全體星艦充滿信心,因為星艦代替了傳統火箭的上面級是作為二級火箭,回收質量前所未有,還能運送120噸載荷到近地軌道,具備行星際旅行潛力。
最重要的是造價低廉,比起新遠的太空梭肯定要便宜得多。
但在他信心十足地一點點推動計劃時,specaX在內的多家公司收到了NACA的資訊:徵求登陸火星的人工重力飛船設計。
老馬看了看自家準備拿來登火的星艦,顯然想讓其跟前進號一樣自轉產生重力是不現實的。
可是在他的心裡,那種旋轉式的空間站或者飛船,結構複雜而且脆弱,哪裡有可以兼具登陸器和飛船做用的星艦好?
但重力確實很重要,合適的重力能省很多事,那麼,該怎樣讓星艦也能產生重力呢?
馬斯克陷入了沉思,找出兩個塑膠製造的星艦飛船模型,思考則改造方案。
……
“赫爾墨斯號?洛克希德是太空電影看多了吧?”
在功能艙也被新遠三號發射到軌道並與節點艙對接成功三天後,克萊爾終於收到了來自多個企業的離心式飛船設計方案。
第一個是洛克希德·馬丁的方案,那可厲害了,就是把去年上映的《火星救援》裡面的赫爾墨斯號飛船搬了出來。
除了把核聚變離子推進器改成裂變推進,其餘部分基本沒變,也是以軸向的多個節點艙對接組成主體,船體中部增加一個離心環,質量比前進號還離譜,4500噸重。
名字都照搬取了個“赫爾墨斯”,唯恐克萊爾想象力匱乏還附上了電影海報圖……
克萊爾無力吐槽,再看看波音,這個就要務實一些了,簡單地說就是照抄前進號,12個互相連線的離心艙段,只是艙體設計根據阿美的火箭運力改了改,一千二百噸質量。